戏班与剧团——一个城市国营粤剧团的身份困惑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xi1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粤剧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和全国360多个戏曲剧种相比,粤剧除了具有城市和乡村两大生存空间外,还具有其他戏曲品种所罕有的全球性海外市场,号称“哪里有华人,哪里就有粤剧”。粤剧这一独特的生存格局,对剧团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粤剧戏班的历史,经历了从外江班、本地班、红船班、志士班到省港班的演变,再从名称的改变到体制的改变,发展成现代剧团。新中国60年戏班文化的再生产和剧团传统的发明,以珠水粤剧团为例,从1953年成立到2009年终结,完成了一个城市国营剧团从“戏班到剧团”和“从剧团到戏班”的轮回。在此过程中,国家话语强有力地影响了剧团的发展,并逐渐渗透到戏曲从业者的血液里,让他们以身处国营剧团、身为艺术家为荣,瞧不起民间戏班,并在城市、乡村和海外的身份适应和新一轮的转企改革中,产生“戏班”与“剧团”、“戏子”与“艺术家”的身份困惑。   剧团的身份困惑与时间和空间有关。从时间上看,剧团的身份困惑与演职员的年龄、戏班的身份记忆、剧团的身份政治和今日民间戏班的边缘化有关。正是国家话语的再造对戏班的污名化和对剧团的崇高化,导致了剧团人对戏班“低贱”、剧团“高贵”的二元对立的评价体系,造就了演职员对戏班身份的排斥和对剧团身份的固守。从空间上看,剧团的身份困惑与身份认同的情境性和流动性有关。正是城市、乡村和海外不同文化空间对戏班和剧团的不同认同,导致了剧团在不同文化空间的身份适应,造就了剧团在不同文化空间的不同演剧形态。   2009年的剧团体制改革,再次将“戏班”摆在了剧团的面前。国营剧团从“剧团”到“戏班”的身份困惑,从“艺术家”到“戏子”的身份焦虑,折射出中国戏曲的危机,是时代的危机,更是体制的危机。
其他文献
跨国公司社会责任运动是在经济全球化造成世界劳工运动衰落和“三方机制”困境的背景下由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者、人权和劳工等NGO推动的,通过舆论曝光和抵制购买等方式迫使跨
学位
当前,气候变化不仅被公认为是一个有重大争议的政治问题,它也是全球尤其是那些最重要的世界低洼沿海地区人口面临的最严重的威胁之一。其中,小岛屿正面临着气候变化带来的最
学位
当代大学生群体是知识分子中最活跃的群体,是社会中最具潜力的群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切实加强和
“人肉搜索”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出现的一个新现象,一系列人肉搜索事件表明网民的群体意识正以一种清晰的形态凸现出来。它一方面反映了网民通过网络媒体宣扬惩恶扬善的社会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