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在建筑结构抗震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人们对地震破坏机制的研究、抗震设计理论的应用日趋成熟。二十世纪后期,工程界出现了一种新的抵抗地震技术即隔震,该技术与传统抗震方法有很大的不同,它通过设置隔震装置来吸收和消耗输入的地震能量以减小结构地震反应,对地震由“抗”变“导”,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减震方法。人们对基础隔震技术的研究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并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层间隔震是在基础隔震的工程实践中发展起来一种新型隔震形式,在旧建筑物加层改造中应用较多,拓宽了隔震技术应用范围。层间隔震技术尚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速度加快,城市用地十分紧张,许多既有建筑在原设计时承载力有很大富余,使得建筑物加层成为可能。加层不失为解决建筑面积不足之良策。为此,需要探索一条行之有效在低层建筑上加层的新技术。
本文以一栋高烈度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原型,对其项部增加结构层,提出了分别采用两种不同材料(钢和钢筋混凝土)进行传统直接加层和隔震加层四个不同的加层方案。通过工程数值模拟分析,对比研究了它们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以评断隔震加层结构的减震效果及相互之间的减震规律。文中首先阐述了既有房屋加层改造发展概况、建筑加层技术以及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发展和应用。其次,介绍了我国目前主要采用的橡胶隔震应用技术并对隔震技术的基本理论进行了简要的说明。最后,隔震结构的计算采用成熟的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Gen,选用8度区某五层框架建立原有5层结构模型、五层混凝土框架+两层钢框架结构模型、五层混凝土框架+两层混凝土框架结构模型、五层混凝土框架+两层钢框架结构模型(隔震)、五层混凝土框架+两层混凝土框架结构模型(隔震)五个模型进行数值计算分析。通过模态分析得到了各模型的周期及前12阶振型;经过多遇及罕遇地震下反应谱分析得出各模型的楼层剪力、层间位移变化规律;选用EL centro波、Taft波及Oakwh1波进行时程分析,分别计算了五种结构的动力反应;文中还进行了罕遇地震下橡胶隔震支座位移响应分析;最后初探了隔震层质量、隔震支座水平等效刚度、场地土类型等参数变化对加层隔震结构减震效果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钢或钢筋混凝土直接加层都会增大结构地震反应,具体表现在层间剪力和层间位移增大。不同材料直接加层,结构地震反应也不一样;采用钢或钢筋混凝土进行隔震加层后,结构自振周期得到了较大的延长,避开了场地卓越周期,达到较好的减震效果,降低震害。层间剪力和层间位移甚至会小于原有五层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值。不同加层材料在隔震支座上、下部结构反应不同。加层隔震加速度反应明显小于非隔震结构,经过隔震支座滤波后可有效降低上部最大加速度。隔震支座自重的增大,结构自振周期延长,支座下部结构地震作用加重,支座上部结构地震作用减轻。隔震支座等效水平刚度的取值影响隔震性能好坏,刚度大,能控制隔震支座位移,但减震效果不理想,刚度小,则反之。加层隔震建筑减震效果在Ⅰ类场地(坚硬地基)要比Ⅳ类场地(软土地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