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随着运动心理学与大脑认知科学的迅猛发展,国内外学者对于攻击性的研究层出不穷,诸多体育学者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和外显攻击性量表(BPAQ)分别测量攻击性的高发人群——运动员及体育专业大学生,试图比较两类人群内隐攻击性及外显攻击性的差异,进而揭示运动对内隐认知的影响。但由于这一人群的专业特殊性及“亚文化”的影响,所得实验结论并不能很好的说明运动与攻击性的关系。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运动场为锻炼爱好者提供强身健体的场所,同时也是暴力事件的频发地,日益频发的运动场暴力事件令我们不得不正确审视体育锻炼在促进人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的同时,也展现其可以诱发攻击性行为的一面。本实验采用未受“亚文化”影响的大学生体育锻炼人群为被试,不仅可以探讨锻炼与否对攻击性的影响,继而完善运动与攻击性关系的理论;还可以对学校管理者建言献策,减少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有利于建设和谐、安定的校园文化。本研究借用IAT图片与词汇实验来探讨体育锻炼人群与非体育锻炼人群的内隐攻击性的差异。IAT实验包含两种任务——相容任务和不相容任务,以被试在两种不同任务中的平均反应时之差作为指标,来判断被试内隐认知中各个概念联系的相对强度。外显攻击性测量则采用BPAQ攻击性问卷(Buss, A.H.&Perry,M.编制)。实验一为大学生体育锻炼人群与非体育锻炼人群攻击性的比较研究,实验被试为214名在校大学生。研究结果如下:(1)两类人群在IAT测验上所得的反应时没有显著性差异,因此得出二者在内隐攻击性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在外显攻击性总体得分上,两类人群没有显著性差异。且在外显攻击性各分量表(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敌意)上也没有显著性差异。(2)以性别为自变量在IAT测验所得的反应时上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男、女生的内隐攻击性没有显著性差异;以性别为自变量在外显攻击性总体得分上分析,结果显示,男生与女生没有显著性差异;在各分量表上分析,可以看出在身体攻击和愤怒上有显著性差异,在言语攻击、敌意上二者的差异性不显著。(3)通过Amos17.0对所得的数据进行路径分析,建立内隐攻击性与外显攻击性的结构方程模型,可以看出内隐攻击性与外显攻击性在本实验中也是显示为两个独立的结构,验证前人研究的外显与内隐的“钢筋与水泥”结构模型。实验二以对抗类项目(篮球、足球等)作为自我体育锻炼方式的大学生和以体能类项目(健美操、有氧长跑等)作为自我体育锻炼方式的大学生进行内隐攻击性测验,实验被试为66名在校大学生,研究结果如下:(4)二者在内隐攻击上有显著性差异,且前者高于后者;二者在外显攻击性的总体得分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在外显攻击性各分量表上,二者在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和敌意上也没有显著性差异。(5)对以对抗类项目(篮球、足球等)作为自我体育锻炼方式的大学生在性别作为自变量上分析,通过IAT实验数据显示,二者在反应时上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从事该类项目的男、女生在内隐攻击性没有显著性差异;在外显攻击性总体得分上,二者没有显著性差异,通过外显攻击性的各分量表上分析发现,在身体攻击和愤怒上有显著性差异,而在言语攻击和敌意上没有显著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