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道德行为能力培养研究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20091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性在于根据社会的要求,将占社会统治地位的价值观念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人的思想品德。思想品德作为由多种因素构成的综合系统,是由心理、思想和行为三个子系统和多种要素结合而成的多层次、多方位、完整的立体结构,只有各要素彼此协调,个体思想品德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同时,道德及德育的本质是实践的,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道德行为及加强学生道德行为能力的培养。然而,由于社会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长久以来,我国的学校德育关注的是对学生道德知识的灌输,旨在培养“知识人”,将学生的道德学习等同于知识学习,对学生的道德行为及行为能力培养重视不够,造成了一些学生在道德知识与行为之间的脱节,知行不一、知而不行等负面现象时有出现,这种德育背离了道德及德育的本质,欲提高德育实效,需深入研究学生在道德领域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强学生道德行为能力的培养。在多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面对学生在道德方面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负面行为,在研究领域,各位学者加强了对学生道德行为能力的关注,提出了一些理论观点和实践经验。本文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从实践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旨在找到提高学生道德行为能力水平的有效途径。本文主要阐述了道德行为能力相关理论、培养学生道德行为能力的现实基础及培养策略。在道德行为能力理论阐述部分,首先,对道德行为能力概念进行分析,并提出道德行为能力由道德行为选择能力、道德行为结果预知能力、道德行为调控能力、排除内外干扰使行为趋向目标的能力及实际实施能力五个要素构成了多维立体结构,这五个要素相辅相成,按一定方式结合,使道德行为能力成为完整的综合体,各要素水平的高低及之间配合的程度影响着学生个体道德行为总体能力的大小。其次,分析了道德行为能力的特点,由于受其结构的影响,道德行为能力具有多样性、差异性与独特性、稳定性与变动性、相对独立性与相互制约性及形成与发展的实践性等特点。最后,分析了道德行为能力的生成机制,提出道德行为能力是外部环境影响与行为主体自身相互作用的结果。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受到物质的、具体的社会条件所制约,教育要适应社会,因此,学生道德行为能力的培养是基于一定的现实考量而提出的,因此在论文的第二部分中重点阐述了培养中学生道德行为能力的现实基础。首先培养中学生道德行为能力是基于学生德性全面发展的诉求。在探求学生德性全面发展之前最基本的工作是对“德性”有个规范性地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深入地探寻道德行为能力与中学生德性之间的密切关系,因而本文首先从伦理学视角中厘清了德性的含义及其特征,最后才从道德行为能力入手分析了此种能力对学生德性生成、发展与完善的重大意义。不以现实情况为基础的理论研究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研究,没有真正地调查就没有可信度的发言权,本文以中学生道德行为为出发点进行研究,那学生在此能力的现状则会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据,因而本部分的第二方面分析了培养中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力是学生现状的要求。中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国家寄予了期望与重托,个体道德行为能力的提升与进步对学生全面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但是在道德行为能力层面上反映的问题更突显出加强此能力培养的必要性,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发现中学生道德行为能力问题突出表现在:道德行为方式选择能力弱、道德行为过程调控能力不高、道德行为结果预知能力不强、排除内外干扰能力低、实际实施能力差等方面,所以本部分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了学生面临的问题。第三本部分从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存在的弊端出发阐述了培养中学生道德行为能力的必要性。德育目标代表着学校实施德育的方向,影响着德育过程和方法的实施,制约着德育结果的性质,因此本部分首先以学校德育目标为着眼点,指出在现实的德育实施过程中,部分教师在制定目标时忽视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力或是仅仅将学生的这种能力作为一种“门面”的东西,即现实德育目标的空洞化。其次阐述了当前学校德育过程的单调化,缺乏对学生道德实践的锻炼。学校部分教师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过程过多地是以口头传授为主,长此下去学生道德行为能力必然不会有所提升。第三分析了德育评价内容与方法单一化,忽视了对学生道德行为能力的评价。单纯将评价内容与结果与学生考试成绩划等号,必会影响学生道德行为能力的发展。第四方面从各国德育发展的趋势角度来考察了培养中学生道德行为能力是适应趋势的必然选择。作为该文的重点章节,本部分主要从三个角度阐述了培养与提升中学生道德行为能力的策略和路径。首先应根据道德行为能力的形成规律与特点来培养中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力。具体策略可以根据自我效能与道德行为绩效关系来发展学生的能力、可以利用积极的道德行为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力、培养学生坚强的道德行为意志来增强道德行为能力。其次从道德行为内在结构来培养和提升道德行为能力。如前所述中学生在道德行为能力的现状表现多个方面,因材施教,根据每种能力表现出来的不同状况来寻找对策。第一利用真实的道德境来提升学生道德行为选择能力;第二运用道德结果预测法来提升学生对道德行为结果预测的能力;第三以道德活动为途径增强学生道德行为的抗干扰能力;第四以生活德育为突破点来加强学生道德行为的实际实施能力。最后从完整的德育体系视角分析了提升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力。本部分分别从学校德育的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和德育评价等角度提出了具体的对策。无论从哪种角度出发提出策略宗旨则是为了提升中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力。
其他文献
词汇是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词多义现象的存在使得英语词汇及介词的学习成为学习的一个难点。介词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毋庸质疑的,然而如何区分各个
目前中国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正面临巨大改革,在不久的未来考试形式或命题等均可能出现较大改变。在这机遇与挑战共存的局势之下,众多学者均在对高考进行探
虎头崖铜铅锌多金属矿床的成矿作用十分复杂,成矿-控矿因素仍不明,已成为制约找矿突破的瓶颈。鉴于此,笔者对该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和侵入岩年龄及地球化学开展了研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及《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落实素质教育,提高
[摘要] 目的 比较腹腔镜与开腹胃癌切除手术前后凝血及纤溶分子标志物的变化,评价腹腔镜胃癌手术的安全性。 方法 本组71例胃癌患者,分为腹腔镜辅助下全胃切除术组(A组)35例和开腹全胃切除术组(B组)36例,对两组病例手术前后的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t-PA)、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和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三项凝血及纤溶分子标志物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 A组与B组组间比较,手
公民教育一直以来为高校所重视,其教育内容也要与时俱进。我国现处在社会主义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多元文化的冲击时期,我国的主流思想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要求我们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正>一、公证基本原则=伪命题?翻阅众多的公证文献,除大陆地区公证著述或教材外,似乎鲜有对"公证基本原则"进行专门研究的。姑且不论英美公证制度国家,在拉丁公证制度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