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祛湿法的理论及后世的应用研究

来源 :广西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oh__5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从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找出有关治疗湿病的方法来预防、治疗及控制湿病的发生与发展,以冀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方法:在精读《黄帝内经》的基础上,从文献学角度对《黄帝内经》祛湿法的理论及后世的运用进行了整理研究。  结果:《黄帝内经》对湿邪的产生及湿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法则都有较详细的论述。提出了一整套解表祛湿法、芳香化浊法、温阳化湿法、苦温燥湿法、清热燥湿法、淡渗利湿法、活血利水法等祛湿法及其相关理论,创制了鸡矢醴、泽泻饮、兰草汤和半夏汤4首中药方剂。强调运用针灸、导引、按摩等特色疗法治疗湿病。此外,还提出了湿病的护理及预防。为后世医家研究祛湿法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后世对祛湿法的理论研究、祛湿方药组方配伍规律的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使祛湿法的内容不断丰富,日趋完善。  结论:《黄帝内经》祛湿法理论的内容颇丰,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成为后世临床应用的依据和准绳。因此,对《黄帝内经》祛湿法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将其系统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对于临床辨证施治和提高疗效,也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壮药苦丁茶、金果榄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的体外抑菌作用。  方法:(1)本实验在 H.pylori的培养上选用了烛缸法,自制选择性SKIRROW固体培养基。
目的:研究茵陈五苓散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小鼠脑组织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通过与吡拉西坦比较,探讨茵陈五苓散对痴呆小鼠的作用机理。  方法:健康小鼠70只,先
目的:1.观察运用健脾除湿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比较除湿胃苓汤和地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疗效的差异,发挥中医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优势。2.探讨白细胞介素-17在慢性荨麻疹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将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门诊的6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地氯雷他定(5mg/d)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除湿胃苓汤(1剂/天)
目的:初步探讨男性不育患者精液质量异常类型与中医体质类型的相关性,观察其是否具有不同的体质类型分布。从而为更好的应用中医药防治男性不育症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