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选取位于农牧交错带典型地区的兴和县作为研究区域,基于区域自然灾害系统论的理论框架和前人对脆弱性的研究,首先给出了农业旱灾脆弱性的定义,构建了具有动态变化特征的农业旱灾灾害系统及其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农业旱灾脆弱性综合评价模型,其次以兴和县农业旱灾系列数据库作为数据基础,通过分析农业旱灾灾害系统以及农户行为对农业旱灾脆弱性的影响,对该地区的农业旱灾脆弱性进行了评价,最终为降低农业旱灾脆弱性、减轻农业旱灾影响、制定区域防灾减灾方案提出对策和建议.研究表明:(1)根据农业旱灾脆弱性定义和综合评价模型,兴和县农业旱灾脆弱性评价从易损性(Ⅴ<,Ⅰ>)和适应性(Ⅴ<,Ⅱ>)两个方面进行,依据强调的重点不同,评价指标的选取也不同,评价结果表现为:易损性越强,适应性越差,脆弱性越大;易损性越弱,适应性越好,脆弱性越小;(2)兴和县整体农业旱灾脆弱性的评价结果为:1998~2002年,全县平均农业旱灾承灾体脆弱度Ⅰ(Ⅴ<,Ⅰ>)从0.671减小到0.492,表明兴和县农业生产系统的易损性在减弱;全县平均农业旱灾承灾体脆弱度Ⅱ(Ⅴ<,Ⅱ>)从0.567减小到0.530,表明兴和县的人应对旱灾的适应性在增强.从自然条件来讲,与该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缩减旱地比例,发展水浇地,进行灌溉,以及加大抗旱性能好的薯类种植面积有关;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来看,则是该地区人们大力发展畜牧业,以及在季节性农闲时间外出打工,从事产业趋于多元化,收入多元化的必然结果;(3)兴和县各乡镇农业旱灾脆弱性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1998~2002年,北部丘陵乡镇的农业旱灾脆弱性整体相对减弱,中部平原乡镇的相对减弱或不变,南部丘陵山地乡镇的则相对增强.这是因为:北部丘陵虽然水热条件差一点,但地域辽阔,地形平缓,在政策的驱动下大面积退耕还草,一方面在保留的质量较好的耕地上加大人力、物力投入,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另一方面凭借丰富的草源大力发展畜牧业,农牧有效结合,相对有利于降低农业旱灾脆弱性;南部丘陵山地虽然水热条件好一点,但山体切割剧烈,地形起伏较大,耕地多为坡耕地,数量和质量都有限,畜牧业又无法大规模发展,相对不利于降低农业旱灾脆弱性;(4)当只考虑农业和牧业的发展时,兴和县农户农业旱灾脆弱性水平取决于牧业收入比例的大小,由于牧业发展本身的波动性较大,其降低农户农业旱灾脆弱性的幅度有大有小,但总体来说有利于降低农户农业旱灾脆弱性;当综合考虑农业、牧业以及非农牧产业的共同发展时,兴和县农户农业旱灾脆弱性水平取决于非农牧收入比例的大小,且由于非农牧收入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很小,比较稳定,其对降低农户农业旱灾脆弱性具有显著的作用.因此,如何合理有效的将农牧结合发展、以农促牧、以牧养农,以及如何在政府的宏观指导下积极有效的发展乡镇企业、交通运输业、社会服务业等非农牧产业,适时的将农业劳动力进行非农转移是降低兴和县农户农业旱灾脆弱性两个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