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十年来,由于工业化和人口爆炸,水资源短缺以及水体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其中,水污染问题可以通过各种废水处理技术得到解决。然而普遍使用的废水生物处理方法存在着剩余污泥量大、占地面积大等问题。好氧颗粒污泥技术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活性污泥法的缺陷,它结构紧凑、沉降性能好、微生物相丰富。但是,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好氧颗粒的稳定性阻碍了这项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工业废水中的一些物质如重金属、抗生素、无机盐等会对颗粒的稳定性造成影响;储存和恢复过程运行条件的变化也可能引起好氧颗粒稳定性的改变。因而,在实际应用中的好氧颗粒污泥的稳定性仍有待探究。本论文由好氧颗粒污泥的稳定性出发,从污泥浓度、SVI、SOUR、菌群结构的变化及其对于COD和苯胺的处理效果等方面,分别探讨了其在含有苯胺的模拟工业废水中、在储存和活性恢复过程中以及在高盐环境中的稳定性。实验表明,在10~500mg·L-1的苯胺首次添加的时候,好氧颗粒的污泥浓度可从5700mg·L-1下降到3600mg·L-1,COD去除率由95%下降至80%甚至50%,其活性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但是由于苯胺的逐渐添加引起了构成颗粒中微生物菌群的变化,颗粒很快适应了底物变化,抑制作用逐渐缓解。当进水中添加的苯胺浓度为10~300mg·L-1时,具有生物降解能力的菌种开始出现并逐渐聚集在颗粒上,颗粒中的优势菌种发生变化,颗粒对于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也明显增强。6h后,苯胺与COD的去除率均可达到90%以上。随着苯胺浓度的增加,颗粒长得更加密实,沉降得更迅速,其SVI甚至可以达到35mL.g-1,沉降速度达到41.56m·h-1。并且,好氧颗粒污泥在为期一个月的储存过程中,其性质会有一定下降,且冰箱内(4℃)的储存效果略优于室温下(20℃)。但仅经过六个批次的恢复,除氨氮外,其他污染物的去除都可以基本接近储存前的水平。此外,SBR系统内高于2.0g·L-1的盐浓度会影响好氧颗粒污泥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