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一体化、国家经济快速发展推动的时代背景下,很多城市为谋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促进城镇化进程,大拆大建,作出了破坏传统历史景观、特色民族风貌的不可逆的牺牲。云南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大省,拥有着丰富多样的民族特色文化积淀,在漫长的历史中各地各民族人民世代传承的传统住屋文化更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一颗印”传统民居。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促进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样人们对于居住条件的改善要求也日渐迫切,显然,诸如“一颗印”等传统住屋已不能满足现代舒适生活的需求,甚至用大多数现代人对于居住环境的评价标准来看,这类传统民居的居住环境可以说是粗陋的,凝结了数代工匠和民众智慧的传统建筑文化正在被迅速的淘汰。旧的,传统的民居建筑真的不适合于现代社会了吗?加大对传统民居保护的力度固然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那么传统民居身上我们又可以继承与借鉴哪些智慧经验呢?本文以“一颗印”民居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其发展演变进行梳理,并从中归纳总结其应对自然环境、材料资源、空间构造、民族文化、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适应性体现,融合当今社会时代需求与人们生活需求标准用以指导现代民居创作,作出适应当下生产资料、构造技术及时代需求的新“一颗印”建构模式;最后,将新“一颗印”建构模式结合前文研究“一颗印”民居适应性结论指导红印庄园规划建筑设计,验证“一颗印”民居基于自然环境、经济技术等客观条件作出的适应性智慧是可以应用于现代建筑创作中的;在传统民居保护与更新,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上作出一定的思考与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