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景观是以人工生态系统和人工植物群落构成的景观、斑块、基质、廊道形成一个完整的城市景观空间格局。本研究以宿州市为例全面、深入调查了宿州市园林绿地现状,通过详细的现场踏勘,重点掌握绿地分类的空间属性、现有绿地分布情况、绿化树种构成与生长状况、古树名木保护情况、生物多样性状况等。在对宿州市市区范围内绿地景观类型及分布的状况全面调查的基础上,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选取了绿地景观构成、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优势指数、景观均匀度指数、斑块密度、斑块数破碎化指数、最小距离指数、景观连通度等景观生态指数对城市绿地景观的结构和格局进行了分析。同时也系统的分析了近二十年来宿州市绿地景观系统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以及植物多样性对绿地景观生态功能的影响以及各类绿地景观生态结构的合理性;找出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为绿地景观规划提供了依据。提出了现代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景观形象设计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及规划理念;提出了宿州市绿地景观体系生态优化的具体措施,即:通过建立一种适应自然生态环境,体现城市个性特色的景观格局和景观形象,最终实现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促进城市自然、社会、经济系统的协调、健康、持续发展。具体做法如下:①宿州市城区绿地规划应结合宿州市城市现状特点,对各类景观斑块,采用“楔入、融合、通透”的布局手段进行布局,建立完善的河流和景观路生态廊道系统,通过生态廊道向外渗透与辐射,形成“一心、两网、三环、六园”的结构形式。②根据主城整体景观格局,开辟城市绿地斑块。③结合道路、水系,构架城市生态廊道。④充分利用现状地貌条件,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城市公园绿地。本研究的创新与特色:优化后突出体现城市绿化的生态性和文化性,依托城市现有的自然水网体系建立绿色生态空间结构,并突出“两网”和“分区控制”两大布局特色。“两网”:即是两大反映城市绿地特色的生态网络体系。分别是由市区内河流水体的绿化带构成的滨水绿地网络体系,和由城市园林景观路构成的生态健身步行网络体系。“分区控制”:根据城市用地可开发和利用的程度不同,结合城市现状条件及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进行分区控制。具体分区如下:①生态绿地控制区:该区域可以作为未来城市发展的备用地,在开发建设前将绿地率控制在40%以上。②一级绿地控制区:城市远期的发展用地,可以很好的进行控制的区域,其绿地率控制在35%以上。③二级绿地控制区:城市近期发展的用地,现状是已有部分开发,但能够将其控制,其绿地率控制在30%以上。④三级绿地控制区:城市的现状,老城区建筑密度大,人口居住较为集中,绿地率控制在2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