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好古,字进之,古赵州人(今赵县),金元时期著名医家,易水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生卒年月不详,少时与李东垣同学于易水张元素,张氏殁后,王好古又师从李东垣,自谓得师不传之秘,成为易水学派承前启后的一位名医。王好古以儒从医,文采出众,一生著述颇丰,其代表作有《医垒元戎》、《阴证略例》、《此事难知》、《汤液本草》、《癍论萃英》,另外,据记载王好古还著有《伤寒辨惑论》、《仲景详辨》、《活人节要歌括》、《十二经药图解》、《三备集》、《伤寒辨惑论》、《光明论》、《小儿吊论》、《辨守真论》、《仲景一集》等,但均已散佚。王好古《此事难知》分为上下2卷,载医论106篇,内容涉及脏腑、经络、病因病理、荣卫、气血、诊断、方药,伤寒辨证等方面,内容详尽,观点新颖。尤其是对于“伤寒六经”的辨证深入详细,颇受后世医家推崇,成为学习《伤寒论》的重要参考。另外,书中记载了王好古的许多精辟的论点,见解独到,很有学术价值。《此事难知》一书,刊于1264年,后经多次翻刻流传,有两卷本和一卷本两种版本,两卷本为王好古所作,内容全面。一卷本即杜思敬的《济生拔萃·此事难知》本,以方剂名称为顺序编排全书,内容与两卷本相差较大,有关于原著中所缺少的“厥阴证”的论述,可以作为研究《此事难知》的参考。关于《此事难知》的作者,曾有一种说法认为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但同时也有相关的文献研究证明此书为王好古所作,王好古曾师从于李东垣,是李氏有记载的两位高徒中的一位,得到李东垣的真传,王好古在《此事难知》中有和李东垣相似或相同的论述,说明王好古继承了李东垣的学术思想,但同时也有所发挥。我们将王好古《此事难知》的学术思想和李东垣相关的思想作了对比性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尊崇经典,博采众长王好古和李东垣的学术思想均来源于《内经》、《难经》、《伤寒论》等诸家经典,理论基础功底深厚,在著作中多引用经典论述。王好古精研经典,在《内经》、《难经》等基础上有所发挥,如根据《内经》理论提出了“十三脏腑”、“十四阴”、“十六络”等观点,解释了“诸经皆言大则病进者何也”理论,指出“两感邪从何道而入”的途径,结合《易经》理论解释了“三阳气血多少”问题等,是对《内经》等经典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王好古还博采众长,认为张子和的“痛随利减”中“利”为”通导”之意。许叔微认为“寻衣撮空”为“肝热风淫末疾”,王好古辩证分析,提出“寻衣撮空”与心、肺,肝三脏有关。王好古尊崇经典但不泥古经典,能辩证的认识问题,这也是中医基础理论精髓的体现。2.伤寒六经辨证李东垣和王好古都推崇《伤寒论》,都有过专门的研究。王好古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对伤寒六经辨证(缺厥阴经)论述详细,探讨了“伤寒之源”,突出了“伤寒禁忌”,还论述了“伤寒变证”,治则上提出“治三阳则不可越经”,“三阳从中治”的法则,最大的成就是给出了“九味羌活汤”的方药,成为后世应用的参照,弥补了医学的空白。王好古还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如认为桂枝汤“发”字,不是“发汗”而是“荣卫和,自汗出”的意思。关于“经言胃中有燥屎五六枚何如”,指出“言胃中有燥屎五、六枚者,非在胃中也,通言阳明也,言胃是连及大肠也”,王好古对伤寒六经辨证的论述,成为后世研究学习《伤寒论》的重要参考,指导着临床实践。3.易水思想的继承王好古和李东垣曾师从易水学派张元素学习,深受张氏脏腑辨证理论,归经理论的影响,在三焦的认识上,王好古在张元素“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的影响下,创立了“三焦寒热用药”体例,形成了三焦独立分证体系,为后世吴鞠通的“三焦辩证体系”和温病学的发展起到奠基的作用。李东垣和王好古继承了张元素的药物归经理论,如关于“头痛”,“六经发渴”的论述,两者均应用了归经理论。王好古还把归经理论用于“腹痛部分”,更好的结合临床实际。另外,王好古继承李东垣关于“大头痛论”的思想,并较之更加详细、具体,为研究治疗“大头痛”提供了依据,为后世医学开辟了新的途径。由此可见,王好古继承和发展了易水学派的思想,成为易水学派承前启后的中坚人物。4.治法治则王好古在《内经》理论的指导下,在治法治则上反复强调“治病必当求责”,“治病必求其本”,对于杂病的治疗,王氏认为“大凡治杂病,先调其气,次疗诸疾,无损胃气,是其要也”,王好古还提出了“三法五治论”来指导临床用药。5.针灸学的贡献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在针灸上有很深的造诣,如:“升阳气、泻阴火”法,刺络放血法,俞穴治外感、募穴治内伤等。王好古在《此事难知》中体现出的针灸方面的贡献是关于五腧穴的选用方法,王氏主张根据症状、时间选择五腧穴,根据病证的阴阳属性来选择五腧穴,根据五行传变选择五腧穴等,扩大了针灸治疗的范围,对针灸学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综上所述,通过对《此事难知》学术思想的总结,和李东垣学术思想的对比性研究,可以看出,王好古对李东垣思想上的继承,同时也有王好古自己的观点,这也印证了《此事难知》一书为王好古所作,并非李东垣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