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东省阳春市地处四会—吴川深断裂带中段。新元古代时期以来,四会—吴川深断裂带对云开古陆东缘和华夏古陆西缘的构造演化起着控制作用,它是华夏板块和南扬子板块之间一条重要的界线。因此阳春地区受这一断裂带的影响很大。本论文采用构造学、地层学、第四纪地貌学等方法并结合岩溶学的原理对阳春地区岩溶洞穴的形成过程进行研究。在石炭纪,阳春地区是一片浅海,在浅海中沉积了碳酸盐岩类,经过长期的压实和固结作用,形成了厚层状灰岩和白云质灰岩。在先后经历了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四川运动以后,阳春地区地壳抬升为陆地,并且在石灰岩中产生了多方向的节理裂隙。在中更新世早期,阳春地区的岩溶洞穴开始发育。随着几次地壳的抬升和流水的下切作用,使阳春地区的溶洞形成了多层结构。这些洞穴的大致走向都沿NNE向,这是受四会—吴川深断裂带的影响而造成的。该区发生的地震则是洞穴内巨大垮塌岩块的主要形成原因。由于岩溶洞穴的宝贵性和不可再生性,对岩溶洞穴的保护刻不容缓。除了通过政策和制度对人们的破坏行为的约束,加强保护岩溶洞穴周围的水体和植被,我们还应从技术上对洞内的岩溶景观和沉积物进行有效的保护。本文在研究了国内外岩溶洞穴的保护措施的基础上,根据广东阳春国家地质公园内的岩溶洞穴的特点并结合最近提出的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出两种新的岩溶洞穴保护方法。这两种保护岩溶洞穴的方法均是针对洞内化学沉积物的。它们分别是用控制洞内灯光的方法来保护洞内的沉积物和用纳米技术对已被破坏的洞内沉积物进行修复。综上所述,阳春地区岩溶洞穴的形成与阳春地区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构造演化、气候等因素密切相关,是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而阳春地区宝贵的岩溶洞穴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对它们的保护是不容忽视的,除了在政策和制度方面加强保护外,还要重视技术方面的保护。我们要尽量做到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在开发中不忘保护,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