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讨儿童社交退缩的影响因素并探索有效的干预方法,进行了两个研究。研究一旨在探讨儿童的情绪识别能力与社交退缩的关系以及儿童父母的共情能力带来的影响,为对社交退缩儿童的干预提供理论支撑,采用情绪识别工具(SETT’情绪识别工具,由儿童填写)、社交退缩评定问卷(CBCL问卷(第二版),由父母对儿童行为进行评定)、共情问卷(IRI问卷,由父母填写)对1061名中小学生(及其家长)进行了测评(男生491人,女生570人)。结果发现不论对于男生(r=-0.558)或是女生(r=-0.597),儿童的情绪识别能力与儿童的社交退缩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母亲的共情能力(相比父亲)与儿童的情绪识别能力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407),父亲(r=-0.585)和母亲(r=-0.588)的共情能力与男生的社交退缩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而父母的共情能力与女生的社交退缩相关不显著。儿童的情绪识别能力(除快乐情绪外)均可以有效的预测儿童的社交退缩行为(悲伤情绪,r=-0.435;厌恶情绪,r=-0.159;愤怒情绪,r=-0.159;恐惧情绪,r=-0.110;惊讶情绪,r=-0.112)。然而,调节作用检验结果显示,父母共情能力并不能在儿童情绪识别与社会退缩行为之间发挥有效的调节作用。在研究二中,为了探索通过干预儿童情绪识别能力来改善儿童社交退缩行为的方法的有效性,选取了32名存在社交退缩倾向(CBCL问卷社交退缩因子得分临界值以上)的儿童,将其随机分配到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16人,男女各半),仅对干预组进行10次情绪识别的训练(每周一次,每次45分钟)。结果发现,干预组被试的大多数情绪(愤怒、厌恶、恐惧、悲伤、惊讶)识别能力均得到了显著提高(愤怒情绪,F=13.598,p<0.01;厌恶情绪,F=7.729,p<0.01;恐惧情绪,F=4.420,p<0.05:悲伤情绪,F=9.154,p<0.01;惊讶情绪,F=13.787,p<0.05),儿童的社交退缩行为也有所减少(F=6.670,p<0.05),而对照组则明显的变化,从而证明了干预的有效性。总之,本研究发现:(1)儿童对基本情绪的识别能力不均衡,表现为对快乐情绪的识别率最高而对恐惧情绪的识别率最低。(2)儿童的社交退缩行为存在性别差异,女孩表现出的社交退缩行为更多;儿童的社交退缩行为存在一定的发展性,部分儿童的社交退缩行为会随年龄的增长的而减少,但仍有一部分儿童的社交退缩行为会保留到青春期以后。(3)儿童的情绪识别能力与父母的共情能力均能显著的预测儿童的社交退缩,但这两者的预测路径是相对独立的,父母共情的调节作用不明显。(4)以儿童的情绪识别能力为目标靶进行针对性训练会显著的改善儿童的社交退缩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