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即将进入企业家时代!这是全国上下乃至世界的一个共识。从中国高层领导者、经济学者、管理学者到企业界,都已意识到了职业化的企业家对企业振兴,进而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将起到的重要作用。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了20多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形成。体制改革的重点——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关键时刻,同时,民营企业开始大规模地进行二次创业。所有的一切,都使企业的掌舵人——企业家的作用开始凸现。朱镕基总理多次强调,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一定要重视领导班子建设,只有选出懂经营、会管理的班子,苦练内功,励精图志,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然而,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根深蒂固,国企改革越深入,困难越大,外国学者“中国没有企业家”的论调言犹在耳,中国的企业家队伍建设仍只停留在表面。一方面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压力及中国改革的压力迫使企业家浮出水面;另一方面是传统体制及环境使企业家队伍千呼万唤不出来。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构思产生,力求探讨中国企业家队伍建设的真正障碍。本文直接而深刻地揭示出中国尚未形成真正的职业化企业家队伍的根本原因在于体制的缺陷。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是现代企业家产生的基础,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并未完善,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这使职业化企业家失去其赖以生存的土壤。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职业经理人——企业家出现的前提,否则,就只有所有者和执行者,而没有企业家。企业家是一个独立的利益阶层,是具有完整市场体系的市场经济的产物,只有生存于两权分离、责权利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下。<WP=3>同时,本文指出中国企业经营者水平难以提高,难以成为真正企业家的内部障碍是其陈旧的、传统的、属于创业初期的管理思维方式。本论文借鉴西方的企业家理论及西方企业家阶层的成功经验,从我国现阶段企业经营者成长的实际出发,以探寻我国建设企业家队伍的条件为目的,把分析我国企业经营者成长的障碍作为线索,阐明我国的企业家队伍形成的必要性和形成的内外条件(内部条件:经营管理者自身素质提高;外部条件: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并提出了一些改变现状的具体思路和建议。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企业家理论综述。 这一部分简要介绍了西方主要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对企业家的相关论述,以及现代社会对企业家在责权利及自身素质上的新要求。从而揭示出企业家的性质,即企业家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产物,是有着独立利益的职业阶层,是企业经营决策和管理的专家,能使企业获得巨大成功。第二部分:中国企业家的产生。 该部分跟随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三个阶段,回顾了企业家在中国产生的过程。其中,国有企业的企业家产生经历了三个阶段:从企业家的初始形态——承包人到发展阶段——经理人,最后发展的企业家的最高形式——职业经理阶层(企业家);民营企业的企业家产生也要经历业主型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两个阶段。中国企业家的发展过程是与经济体制改革密切相关的,有极强的特殊性,但从特殊中仍可看出:在社会主义中国,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依然是职业企业家阶层生存的两个前提条件。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家在中国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企业家队伍的建设,不但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要环节,也是国家强大和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企业家群体在现代企业中占领着不可替代的位置。第三部分:企业家经营障碍分析。 这部分为本论文的重点。<WP=4>先论述了企业改革使企业经营者在各方面有了长足进步,包括企业经营者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及经营自主权的落实和民营企业规模的发展。然后,重点指出中国还没有形成企业家职业化,更没有形成一支庞大的、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队伍。从外部的国家宏观环境到企业家自身素质,详细分析了企业家职业化的真正障碍:外部环境方面:国有企业的突出问题是计划经济烙印深刻,现代企业制度尚未真正建立。具体表现在政府职能没有根本转变,产权制度改革不完善,所有权和经营权没有分离,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合理。由此造成企业经营者责权不明确,缺乏阶层的形成条件。同时,对企业经营者既激励不够,又监督不利,其独立的利益没有体现。民营企业最突出的问题是产权单一化及由此形成的家族式管理,使所有权与经营权不能分离,阻碍了民营企业经营者向职业化企业家迈进的步伐。内部素质障碍:突出的问题是管理水平低下,难以跟进经营现代企业所需要的现代管理思想。管理思维和方式的落后,不但使企业难以成长,也使企业经营者自身素质难以提高,阻碍自身向职业化经理阶层发展。第四部分:培育真正的企业家队伍。 这也是本文的重点部分。针对中国企业家队伍形成的障碍,笔者亦从内外两方面出发,探讨了一些改进思路:外部环境:包括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产权市场和企业家市场(经理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宏观政策的调整以及社会条件的创造。内部机制:包括激励机制、监督和约束机制、考核与评价机制以及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