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地理影像叙事与“故乡”记忆建构 ——以纪录片《文学的故乡》为例

来源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diaz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迅猛发展,中国的乡土空间逐渐退隐。或许乡土文学和乡土大地会紧随着逐渐退出现代人的视野,现代人的精神需求也将越来越向往记忆中的纯净故土,乡土精神性书写的长久生命力也由此显现。“故乡”承载着乡土的精神内核,关于“故乡”记忆的怀旧情结延续着当代乡土文学的生命力。“故乡”地理空间承载着地域文化和情感价值,使之得以通过影像化和新媒体赋能进行更有效的大众化传播。同时,作为近年的研究热点,将文学地理学放置于“故乡”影像叙事中进行研究,可观察文学地理学在文学地理的影像呈现和新环境传播中的新动向,进而完善学科建构。纪录片的影像叙事方式契合乡土文学影视化传播。纪录片《文学的故乡》则是乡土文学地理影像化的一次新颖尝试。影片取材于中国六个文化区的乡土作家“故乡”。艺术化重现“故乡”的人文风貌、名山大川、风土民情等丰富文化内蕴的地理空间,以及地域相关的文学传统、精神气质、语言。故乡“故物”、地理“风物”与作家“人物”重逢、相忆、相融,以影像化地理外化作家内在生命,勾勒出文学地理影片情景合一的人化之美。《文学的故乡》作为当代珍贵的乡土文学纪录片,从作家个体的角度切入,围绕作家创作,讲述那些文学作品背后的艺术来源。通过带着主旋律色彩的精英式的纪录片话语,《文学的故乡》以更为广博的文化视角,用文化影像传递深邃的历史价值。影片在文学表达的现实地理空间到影像审美空间的艺术转码中,打开文学传播发展的新通道。同时,影片深挖“故乡”的精神内蕴,以光影艺术、作家的魅力唤醒观众对文学的层层悸动和被“现代病”掩埋的心灵皈依。本论文以《文学的故乡》为研究对象,通过影像文本的叙事、乡土符号的解读、联结于当下现实的记忆重构,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探讨纪录片媒介如何在想象中影像化重塑乡土文学,建构当代的“故乡”记忆。论文主体分为三章。首先,论文基于文学地理学空间视角探讨地域文化与空间审美意识,以及“故乡”地理空间的特有审美内蕴,进而根据纪录片传播载体特性,挖掘文学地理的影像叙事特质。其次,通过纪录片《文学的故乡》展现地理“风物”与作家“人物”的相互作用中,“故乡”地理的影像叙事表征。同时,在渗透了“怀旧”情结的“故物”原型与作家“人物”的生命联系中,剖析“故乡”记忆在纪录片媒介中的内核表达。最后,运用对比分析法,从影片的传播立意和传播效果中,通过与同期的几部文学纪录片的比较,分析乡土文学纪录片在当下新环境的传播策略。
其他文献
在倡导民族文化自信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大背景下,本论文主要探索了高州木刻画校本课程在高中美术教学的应用与实践。高州木刻画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地域性传统美术有其独特的地方人文风景,农民淳朴的精神特质,色彩与造型上呈现"稚拙性"的艺术特征,构图设色明快,装饰性强。选取高州木刻画中切合高中教学的有益部分融入到现代高中美术教学,让传统美术与现代美术教学有机结合,利用现代的教学理念和现代教学方式方法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信息安全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教育部门对中小学的信息安全教学也越来越重视。传统讲练模式下的高中信息安全教学效果欠佳,高中学生的信息安全水平整体偏低。师生们都期盼能有更好的教学方式方法可以改善信息安全课堂教学效果。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张学新教授根据自身教学改革实际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从对分课堂在各学段各领域的应用效果来看,对分课堂模式基本符合高中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
在课改背景下,重视时间管理是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初中班主任的工作时间管理问题一向被认为是比较困难的,初中班主任如何合理地、有效地进行工作时间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完善工作效能,直接影响班级和学校的发展。本研究对汕头市N区336名初中班主任展开问卷调查,结合访谈法,围绕初中班主任对工作时间的认知状况、工作时间的分配情况及工作时间的管理行为,了解该区初中班主任工作时间管理的现状。结果显示:首先,在工作时
民办技工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师管理模式,使教师管理队伍管理更具科学性,这是始终困扰着学校举办者和学校管理层的一个难题。近年来,广州地区民办技工院校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师资力量不断增强。但是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广州地区民办技工院校由于受内部管理体制、办学经费筹措机制等因素影响,在教师管理方面带有鲜明的市场经济色彩,它们更多的是采用企业化的运作模式,要求本校教师承担
信息检索教学,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可惜没有被足够的重视。初中生信息检索教学并未作为一门课程,而与之最关联的是信息技术课程中网络获取和保存信息的内容。为提高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提升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师应利用现代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本研究首先对信息检索教学相关文献和项目教学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掌握基于项目的信息检索教学的基本特点和理论基础,
英语学习是一个全面的心理活动过程,它包含了观察、模仿、识别、记忆、思考及实际应用等过程。在这些过程中,学习者的英语记忆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英语学习中,由于单词量的增多、英语句子的增长、英语语法项目难度的增大、英语文章篇幅的增长等,对很多学生来说,面对大量的词汇和语法,如果他们从一开始没有养成良好的英语记忆习惯,英语记忆能力不好,在进入初高中后,对于英语学习,他们会觉得越学越难记,越难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治理亟待加强和改进。对于民族地区而言,探索因地制宜的实践模式,寻求行之有效的治理途径十分重要。当前,学界对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的实践模式探讨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基于此,论文以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为考察对象,对其乡村治理的实践模式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当地初步建成了独具特色的“瑶老治村”模式,即坚持党建引领,积极吸纳群众作为瑶老,以瑶老工作站平台为支撑,推行参与式治理。该模式的生
女性再婚研究作为中国古代婚姻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中国传统社会晚期、封建礼教巅峰的清代女性再婚行为研究,对于全面立体了解、认识清代婚姻史有着一定积极的意义,同时可以多视角地了解中国传统社会中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从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开始,清王朝便开始面临帝国主义侵略与国内频繁的农民反抗运动,处于“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境况。在这一背景下,分析处于社会底层的女性对封建社会提倡的“三
瑶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支系庞大的民族,在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与生活实践中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中华民族积累了丰富的物质及精神文化。论文选取连南瑶族特色的长鼓舞道具---长鼓为研究对象,造型与制作工艺为研究主题,以长鼓的历史源流、制作工艺、装饰形制与纹饰及传承发展为主要研究内容,在深入田野调查获得大量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美学、图像学、民俗学等相关理论与方法进行梳理分析,详细考察长鼓传承、保护及演变和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大众文化兴起,推动媒介重心发生转移,影视产业兴盛,将小说改编成电视剧成为一种常态,小说与影视不断发生互动,二者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共同促进的局面俨然形成。小说与影视作为两种不同的媒介,具有一定的同质性,这使得二者的转化成为可能。张欣自在地游走于小说与影视之间,她书写都市、书写南方,在绘及都市的繁华中讲述日常故事,反映时代精神。从跨媒介叙事的视角来看,张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