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务为二语习得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平台,因而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此外,在过去三十年中,纠错反馈的作用也受到了二语习得研究者极大的关注。许多研究探索纠错反馈和教师以及学习者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然而,很少有研究探索纠错反馈和任务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而且,以往为探索相关因素对纠错反馈的影响所进行的研究大多是实验或类实验性质的,极少有研究在自然发生的师生课堂互动中探究这些因素对纠错反馈的影响。因此,本文拟探索在自然发生的课堂任务中的反馈模式。根据研究目标,本文主要解决以下两个核心问题:(1)在任务与非任务中,教师反馈的数量、类型、学生修正输出的机会与学生实际修正输出数量的区别;(2)在任务前、任务中、任务后三个阶段,上述变量的区别。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对上海市三所高中高一年级的四个班级进行课堂观察。本研究的数据包含28个课堂录音。这些录音被转录并编码用于进一步分类。根据Ellis对任务的定义,数据被编码为任务/非任务;如果数据被编码为任务,根据Ellis对任务阶段的描述,这些数据将被进一步编码为任务前、任务中、任务后。本研究的发现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任务和非任务中,教师反馈和学生修正输出的机会存在差异。教师在非任务中提供的反馈和提供给学生修正输出的机会是在任务中的两倍;学生实际的修正输出也呈现出同样的趋势,即学生在非任务中产生的修正输出是在任务中的两倍。至于反馈的类型和任务的关系,本文发现教师在任务中提供的隐形反馈是在非任务中提供的两倍。第二,在任务中阶段和任务后阶段,教师反馈的数量、类型以及教师提供给学生修正输出的机会是有区别的。教师在任务后阶段提供的反馈以及提供给学生修正输出的机会是在任务中阶段的两倍多。此外,相较于任务中阶段,在任务后阶段,老师会提供更多的隐性反馈。而学生实际上修正的输出,在任务中和任务后阶段没有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