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沁水盆地位于华北克拉通的中南部,是一个主要形成于中生代的大型复式向斜,轴向总体呈NNE-SSW向展布(其东面为太行山,西面为霍山,南临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为阴山造山带),主要含煤地层为晚古生代的太原组和山西组。盆地自中生代形成以来,由于受到构造体制转换的影响,主要经历了三期构造活动的影响:印支期、燕山期、喜马拉雅期。本文是在对沁水盆地内发育的褶皱、断层、节理等构造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盆地各部分的构造变形及构造应力场的特征;对比分析了盆地内发育的外生割理与节理之间的关系;还对盆地晚古生代的古水流方向及离石断裂带的构造变形特征做了一定的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几点认识:1.沁水盆地东部,太行山断裂带为沁水盆地东部边界断裂带,依据断裂两盘地层组成、构造样式和变形强度沿走向的变化情况,可将其大体上分为四段:北段、中北段、中南段、南段。为太行山断裂带在中生代具有左行走滑的性质提供了新的地质证据。认为基底软弱带对太行山断裂带形成的重要基础,后期软流圈上涌及引起的岩浆活动则促成了太行山断裂带的隆升,而隆升幅度的南北不一导致了太行山断裂带在地表的表现上产生的差异。沁水盆地东部,节理系非常发育,常发育为定向性较好的两组共轭节理系,一组为NNE-SSW至N-S向,另一组为NEE-SWW至NWW-SEE向,这些节理的倾角绝大多数均大于750,应为平面共轭x型节理,指示主压应力是近水平的。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也分为两组,一组为NE-SW向,另一组为NW-SE向。2.沁水盆地南部,区域伸展应力场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区域伸展作用主要体现为近W-E向、NW-SE向的地堑系以及NE-SW向的断层三角面等构造。沁水盆地南部,节理系也非常发育,但方向较多,除NE-SW向的一组节理系特别发育之外,还发育有NNW-SSE、NW-SE、NEE-SWW等几个方向的节理系,这些节理的倾角绝大多数均大于70°。最大主应力的方向为近W-E向以及NE-SW向。3.沁水盆地西部,边界由霍山山前断裂、浮山断裂等近N-S向断裂组成,这些断裂在新生代均有所活动。4.沁水盆地西北部,其新生代构造非常发育,新生代的伸展方向为141°。对晋中断陷盆地起控制作用的铲式正断层在地震剖面以及地表露头都有很好的表现。区内还发育有大量NEE-SWW向的破裂,沿此方向破裂发育有高角度的正断层。区内发育的节理系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组,一组为NNW-SSE向,另一组为NEE-SWW向。最大主应力的方向主要集中在NE-SW至N-S向以及NW-SE向。5.沁水盆地北端,不同区域的构造线方向不同,西部构造线以NE-SW向为主、东部构造线以NNW-SSE或NW-SE向为主、两者之间的构造线方向主要表现为近E-W向。断裂与岩脉形成了很好的配套关系,由岩脉所限定的NNW-SSE向挤压作用的发生时间为燕山晚期之前。构造应力场控制着该地区水系的发育,由共轭节理反映的最大水平挤压方向为NNW-SSE。6.沁水盆地中部,在其内部发育了一系列呈NNE走向的次一级褶皱,这些次一级褶皱的规模一般不大,褶皱两翼岩层倾角很小。节理系均发育定向性较好的两组共轭节理系,这些共轭节理系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组,一组为NE-SW向,另一组为NW-SE向。最大主应力方向也主要集中于两个方向,一为NNW-SSE至N-S向,另一组为NNE-SSW向。7.沁水盆地中-新生代主要经历了三期构造活动的影响,分别为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构造活动。印支期,区内出现的近W-E向褶皱构造,配合共轭节理分析的结果均反映此时的最大主应力方向为近N-S向的挤压,其动力源自华北板块与华南板块的碰撞拼贴;燕山期,太行山断裂带及区内出现的NNE-SSW向构造均为此时期构造活动的产物,燕山期的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W-SE向的挤压,其动力源自古太平洋板块向亚洲大陆的俯冲;喜马拉雅期,研究区此时的构造应力场受到了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共同作用的影响,整个沁水盆地总体上处于强烈的NE-SW向挤压、NW-SE向拉伸的状态,构造应力场发生了根本改变,即挤压方向由燕山期的NW向为主转变为NE向。8.沁水盆地内发育的节理与外生割理在优势产状上表现出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获得了一些盆地内二叠纪可以反映古水流方向的斜层理、交错层理数据,这些数据反映出二叠纪盆地主要发育以曲流河为特征的水系,物源方向为北方及南方。9.离石断裂带的南段是离石断裂在地表表现最清楚的地段。该段由密集的逆冲断裂和破碎带组成,断层走向近N-S,有的断面E倾,有的断面W倾,倾角较大。构造角砾岩、构造透镜体、断层泥、劈理带等发育,是典型的挤压破碎带。石楼地区,断层相关褶皱发育,显示出由W向E的逆冲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