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科技不断进步,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在当今建筑领域各种观念的冲击下,以研究滇南“一颗印”传统民居的匠作营造过程为切入点,挖掘工匠在建造活动中对材料的认知和思考,分析整理中国传统匠作营造的材料表达逻辑。同时,结合当代中国建筑师对材料的认知观点,探索中国当代设计的材料表达逻辑。并将两者进行比较分析,以传统匠作营造的视角分析建筑设计中的材料表达逻辑,提出未来建筑设计中的材料问题思考方法。最后,本文希望通过以上的研究,对匠作营造的材料表达逻辑有一个清晰的梳理,为未来思考建筑设计中的材料问题提供方向。本文在结构上主要分为六章:第1章,绪论。主要研究课题背景,解释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确立论述的前提。第2章,讨论中国传统工匠与当代建筑师的关系。说明传统匠作营造对材料认知的意义。以滇南“一颗印”民居为研究对象,剖析其匠作营造过程,解读其匠作过程中的材料表达逻辑。第3章,在前一部分的基础上,从“从材料出发”、“匠作营造中的材料与建构”“匠作营造中的材料关联属性”三个方面解读中国传统匠作营造的材料表达逻辑。第4章,结合当代中国建筑发展情况,分析并探讨具有代表性的当代中国建筑师对材料表达的观点,进一步总结中国当代建筑设计中的常见材料表达逻辑。第5章,对比“一颗印”民居所代表的匠作营造与当代设计在材料表达逻辑上的差异。以传统匠作营造的角度,分析当代设计中的材料表达逻辑,提出“回归材料”的材料问题思考方法,并对材料关联属性进行思辨。第6章,通过对津梅栈道的研究和一个建筑方案设计实践项目的阐述,进一步说明前文中对材料表达逻辑的分析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