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意义。方法:1患儿组选择113例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儿科自2006年10月~2008年3月以腹痛或反复腹痛就诊并且拟诊为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患儿。其中男66例,女47例,年龄2~14岁,平均(7.1±2.7)岁。2对照组选择无腹痛、无发热、无呕吐、无腹泻等症状的健康儿童100例,其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2~13岁,平均(6.5±2.4)岁。3所用仪器为ATL HDI-5000及PHILIPS 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5~12MHz。4检查时患儿组及正常对照组均取仰卧位,常规B型超声检查肝脏、胆囊、脾脏、胰腺、双肾,结合临床及其他影像学检查,且超声检查未见腹腔内肿块、腹腔积液、肠套叠、肠管扩张以及阑尾增粗等异常征象。用高频探头扫查腹腔,观察右下腹、脐周、右中上腹及左侧腹腔是否可探及肠系膜淋巴结。扫查方法为以脐周为中心,结合腹痛部位,重点而有序地进行纵切、横切、斜切扫查,必要时探头可适当加压,检查时尽量不要抬起探头,于腹壁上缓慢旋转探头作全腹拉网式扫查,重点检查右下腹及脐周腹腔,变换切面,并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功能,排除肠管、血管等其他结构,确认为肠系膜淋巴结后,记录肠系膜淋巴结的数量、形态、分布部位、内部回声,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观察肠系膜淋巴结内血流分布情况,必要时局部放大,对腹腔内最大的肠系膜淋巴结测量其纵径、横径,计算纵径/横径比值(L/S值,亦称纵横比)。纵横比也称圆形指数,为同一切面上淋巴结的纵径与横径的比值,是目前能鉴别肿大淋巴结性质的一种较好的影像学方法,若纵横比为2.0,超声区别良性淋巴结和恶性淋巴结的敏感性为81%~95%。用脉冲多普勒测量收缩期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计算血流阻力指数(RI)。结果:1正常对照组100例小儿中有91例能探查到肠系膜淋巴结,所探查到的肠系膜淋巴结多位于脐周及右下腹,数目多少于5个,呈长椭圆形、肾形或蚕豆形的低回声,边界清楚,表面光滑,纵径在0.45~0.85cm之间,平均(0.66±0.10)cm,横径在0.18~0.38cm之间,平均(0.28±0.04)cm,纵横比在2.13~2.59之间,平均(2.35±0.11)。CDFI示肠系膜淋巴结内多无血流信号,少数可见星点状血流信号,肠系膜淋巴结内不能测到动脉血流频谱。2患儿组腹腔内均能探查到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2.1分布肿大肠系膜淋巴结多位于右下腹或脐周,或两部位均有,其次位于右中上腹,少数位于左中上腹,肿大肠系膜淋巴结在腹腔内沿肠系膜走行部位散在分布或多发呈簇状、串珠状分布,未见融合。2.2数量肿大肠系膜淋巴结呈多发性,数目多大于6个。2.3大小肿大肠系膜淋巴结纵径在1.03~2.06cm之间,平均(1.47±0.24)cm,横径在0.50~0.96cm之间,平均(0.68±0.11)cm,纵横比在2.0~2.32之间,平均(2.16±0.07)。2.4形态肿大肠系膜淋巴结呈椭圆形、肾形,表面光滑,包膜完整。2.5回声肿大肠系膜淋巴结根据其内部回声情况可分为两种类型: (1)低回声型,最多见,本组102例,占90.3%,肿大的淋巴结皮质呈均匀低回声,皮髓质分界不清晰;(2)等回声型, 11例,占9.7%,肿大淋巴结皮质回声略偏强,尚均匀,皮髓质分界欠清晰。两型中以低回声型为主,均未见钙化征象。2.6彩色多普勒表现所见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其内均可探及血流信号,根据血流的多少分为3型:Ⅰ型为少血流型:其内可见星点状血流信号;Ⅱ型为较丰富血流型:其内可见条带状血流信号;Ⅲ型为丰富血流型:其内可见呈树枝状分布的血流信号,自淋巴结门向淋巴结内延伸。2.7频谱多普勒表现97例患儿包括Ⅲ型(丰富血流型)以及大部分Ⅱ型(较丰富血流型)肿大肠系膜淋巴结内可测到收缩期血流速度(PSV)为(22.04±7.43)cm/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为(8.66±3.14)cm/s,血流阻力指数(RI)在0.50~0.71之间,平均(0.61±0.04),16例患儿包括Ⅰ型(少血流型)以及小部分Ⅱ型(较丰富血流型)肿大淋巴结内不能测到比较满意的动脉血流频谱。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小儿腹腔内结构显示较清晰,本研究证实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准确性高,对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直观、安全、方便、重复性好,能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是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首选检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