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及癫痫性痉挛发作近日生物节律特征的初步研究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kashemi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索儿童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及癫痫性痉挛发作的近日生物节律特征,以了解两种类型癫痫发作各自的近日分布特点,为癫痫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择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儿科中心脑电图室自2015年9月到2017年02月期间所进行的长程视频脑电图监测的患儿(年龄0岁-14岁)共43例,我们共发现脑电图确认的临床发作事件182次。其中,全面强直阵挛发作患儿共20例(共51次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事件);癫痫性痉挛发作患儿23例(共131次癫痫性痉挛发作事件)。我们把51次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事件及131次癫痫性痉挛发作事件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癫痫发作类型定义根据2010年ILAE术语。我们通过分别观察儿童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及癫痫性痉挛发作昼夜(6:00am-6:00pm为白天)分布规律、睡眠/觉醒分布规律及时间段(连续3个小时为一个时间单位将24小时分为8个时间段)分布规律,对其各自发作的近日生物节律特征进行初步研究。同时,我们还通过观察发作昼夜分布规律、睡眠/觉醒分布规律及时间段分布规律,初步研究头颅磁共振异常与头颅磁共振正常的癫痫患儿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及癫痫性痉挛发作近日生物节律特征和癫痫综合征与非癫痫综合征患儿癫痫性痉挛发作的近日生物节律特征。我们应用秩转换的非参数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分析。p<0.05、0.01、0.001则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共分析了 20例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的癫痫患儿(男17人、女3人;平均年龄4.12(0.33-13.75岁))的51次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事件。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多发于睡眠状态(p<0.05);昼夜发作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天发作高峰集中于12:00-15:00和0:00-03:00(p<0.05);睡眠期发作高峰时段为12:00-15:00和0:00-03:00(p<0.05),觉醒期无明显发作高峰时间段(p>0.05)。头颅磁共振异常的患儿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多于睡眠状态发生(p<0.05);头颅磁共振检查正常的患儿睡眠与觉醒状态下发作频率无明显差异(p>0.05)。本研究还分析了 23名癫痫性痉挛患儿(其中男14人、女9人;平均年龄1.53岁(0.25-6.17岁)),的131次癫痫性痉挛发作事件。癫痫性痉挛发作多集中于白天(p<0.001)和觉醒状态(p<0.01),多集中于 09:00-12:00、06:00-09:00 及15:00-18:00三个时段(p<0.001)。头颅磁共振异常的癫痫性痉挛患儿发作多集中白天(p<0.001)和觉醒(p<0.001),高峰时段集中于白天06:00-09:00及09:00-12:00两个时段(p<0.001)。癫痫综合征患儿及非癫痫综合征患儿癫痫性痉挛发作都集中于白天(p<0.05)和觉醒状态(p<0.05)。但是,癫痫综合征患儿发作高峰时段在白天09:00-12:00及15:00-18:00两个时段(p<0.05)。非癫痫综合征患儿多发于白天06:00-09:00及09:00-12:00两个时段(p<0.01)。结论:儿童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及癫痫性痉挛发作都存在各自独特的近日生物节律特征。掌握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及癫痫性痉挛发作的近日生物节律可为癫痫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路,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目的:1.通过FeCl3溶液建立外伤后致痫大鼠模型,对模型组局部病灶进行脑电图的连续性观察,了解其致痫过程中脑电图的变化;2.探讨高、低频硬膜外皮质电刺激治疗的效果、可能的作用
目的:建立包含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性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共5种临床常见革兰氏阳性球菌蛋白指纹模型的蛋白指纹库,并通过与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结果比较,验证其诊断效率,为细菌快速鉴定奠定基础。方法:1.收集从临床中分离获得的革兰氏阳性球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50株、表皮葡萄球菌30株、溶血性葡萄球菌45株、粪肠球菌30株和屎肠球菌30株,共185株。2.利用16S rDNA测序技术
目的  微管动力学已被证明有助于神经突起生长,分枝和导向。Stathmin1(STMN1)作为一个强有力的微管不稳定因子,参与调节微管动力学,在神经突起延伸和突触可塑性中起着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