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OLEDs),与传统显示器件相比,具有自主发光、响应速度快、全固态显示、工艺简单、效率高、视角宽、耐温性能好、能实现柔性显示等优点,目前已成为平板信息显示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是最有潜力的下一代显示技术和高效光源。但是,目前仍然面临一系列的问题,例如高的制造成本、亟需提高的发光效率、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发光和衰减机理,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OLEDs器件的产业化进程。本论文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研究,具体包括:1.首先,对OLEDs的技术特点、应用、发展历史和现状等作了详细的介绍,并阐述了有机电致发光原理、器件的制备和测试等相关理论,以此作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2.制备了结构为ITO/NPB(40nm)/PAA(20nm)/Alq3:Rubrene(10nm x%)/Alq3 (20nm)/Mg:Ag的白光器件。其中NPB作为空穴传输层,新型荧光材料9-pyrenyl-10- (4-Triphenylamine) anthrancene(PAA)作为蓝光发光层,利用掺杂层Alq3:Rubrene发射的黄光跟蓝光组合产生白光,靠近阴极的20 nm的Alq3作为电子传输层。通过对掺杂浓度的优化,证明掺杂浓度为4%时,器件实现了较好的白光发射,色坐标最优达到最优色坐标达到(0.374,0.341),启亮电压是5.2 V,器件在5.6 V时达到最大效率1.8 lm/W,在17.5 V时达到最大亮度3926 cd/m~2,此时的电流密度为545 mA/cm~2。同时,还制备了类似器件为ITO/NPB(40nm)/PAA(20nm)/ Alq3:DCJTB (15nm X%)/Alq3(30nm)/Mg:Ag。其中X分别为2wt%,4wt%,6wt%。当掺杂比例为4%时,器件的色坐标最优,启亮电压是4.6 V,在5.2 V时达到最大流明效率4.26 lm/W,在13 V时最优色坐标为(0.321,0.343),在18.8 V时达到最高亮度7792 cd/m~2。3.通过对已有文献的调研,为制作新型PIN白光器件,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1)基于电子传输层掺杂的N型有机电致发光器件;2)基于空穴传输层掺杂的P型有机电致发光器件;3)基于传输层掺杂的PIN型白光OLED器件。1)制备了电子传输层掺杂的器件ITO/NPB(40nm)/Alq3(20nm)/Alq3:Bphen (30nm X%)/Mg:Ag。通过对掺杂浓度的优化,得出当掺杂浓度为8%时,器件效果最好,器件在2.8 V启亮,在13.4 V时,器件的最高亮度达到9702 cd/m~2;在4.8 V时,器件达到最大流明效率为3.97 lm/W。2)制备了空穴传输层掺杂的器件器件:ITO/NPB:TAPC(40nm X%)/Alq3(50nm) /Mg:Ag。通过对掺杂浓度的优化,得出当掺杂浓度为8%时,器件效果最好,器件在3.2 V启亮,器件的最高亮度达到8537 cd/m~2;在3.8 V时,器件达到最大流明效率为4.10 lm/W。3)根据以上制备的白光器件和掺杂器件,制备了ITO/NPB:TAPC(40nm 8%)/PAA(20nm)/Alq3:Rubrene(10nm 4%)/Alq3:Bphen(30nm 8%)/Mg:Ag白光器件,通过与未掺杂的器件效率(2.8 lm/W)对比,PIN型器件的效率为4.3 lm/W,有明显的提高。本论文为研制高效率的白光OLEDs,在制备工艺和器件结构设计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