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V-1/2通过PPM1F调控TBK1/IRF3通路促进病毒免疫逃逸的机制研究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lar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单纯疱疹病毒,通常代指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或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2)。其中,HSV-1主要通过口腔-口腔和口腔-生殖器接触传播,大部分人是在儿童时期初次感染,并且伴随终身。而HSV-2几乎只通过性行为或者分娩时中的生殖器接触传播,且会极大的增加HIV感染风险。单纯疱疹病毒的感染大多无明显症状或没有症状,发病时常在组织的内部或周围产生水泡状病灶点,严重时可引起神经痛。并且除了急性症状外,HSV还被研究为是认知能力下降的一个促成因素,会导致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纤维肌痛和脑炎,以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产生。据美国疱疹治疗倡导组织(Herpes Cure Advocacy)的最新数据统计,全球约有60亿人携带HSV-1病毒(约为世界人口的66%携带HSV-1病毒,13%携带HSV-2病毒);大约有4-8千万人患有HSV-2复发性疼痛性生殖器病变;由于生殖器疱疹HSV-2的影响,每年新增约42万多名艾滋病毒感染者;每年约14000例新生儿感染;在美国,每年约有1000名婴儿死于新生儿疱疹;约1千万人患有疱疹性眼病。目前,HSV疫苗还处于早期研发阶段,且存在诱导激活病毒潜伏库的可能。因此抗病毒药物治疗需求巨大而迫切。目前,临床上除了一些支持性治疗外,主要通过使用阿昔洛韦、伐昔洛韦等核苷类似物来抗HSV药物。但该类药物只减轻患者症状,不能消除潜伏库病毒,且交叉耐药性逐年递增。根据国内外药物注册临床试验注册信息统计,抗HSV领域近20年来未有新药成功上市。HSV感染患者至今都处在一个可选择治疗的药物单一、不良反应多和病毒耐药性逐年增加等多方面的困境中。研究方法:我们通过对GEO数据库中感染各种微生物的样本进行分析比对,发现不同样本中PPM1F基因的表达水平不同。于是,采用CRISPR-Cas9技术,在Hela细胞中对PPM1F基因进行敲除,以验证PPM1F是否参与HSV-1/2的感染过程。同时,我们通过免疫共沉淀(Co-IP)实验技术探究PPM1F与TBK1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揭示PPM1F在抗病毒免疫中的作用机制。随后,通过对抗病毒药物的筛选,发现了 PPM1F的抑制剂。我们通过观察细胞病变效应、qRT-PCR、Western blotting以及空斑等方法在细胞层面上反复验证PPM1F Inhibitor对HSV-1/2的抗病毒效果。为了评估PPM1F Inhibitor在体内的抗病毒效果,我们采用IFNAR KO C57B1/6小鼠构建HSV-1感染小鼠模型,探讨PPM1F Inhibitor在体内的抗病毒效果。为进一步探究PPM1F Inhibitor抗病毒作用机制,构建了病毒-药物孵育模型体系。由于PPM1F Inhibitor与阿昔洛韦的抗病毒机制不同,我们还通过联合用药实验评估了 PPM1F Inhibitor与阿昔洛韦联用的效果。研究结果:我们的研究发现Hela细胞被HSV-1/2感染后PPM1F的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提高。PPM1F基因的敲除能够保护靶细胞,减少HSV-1/2的感染。相反,PPM1F基因的过表达促进了 HSV-1/2感染靶细胞。另外,我们发现PPM1F能够与TBK1产生直接的相互作用,并使TBK1/IRF3去磷酸化,阻碍IRF3的入核,抑制天然免疫应答。而PPM1F的抑制剂PPM1F Inhibitor在体内外均有良好的抗HSV-1效果。其作用机制为PPM1F Inhibitor通过抑制PPM1F的活性发挥抗病毒作用。一方面PPM1F Inhibitor能够抑制PPM1F活性,恢复TBK1/IRF3的磷酸化,进而恢复下游IFN-β的产生,增强天然免疫,从而发挥抗病毒作用。另一方面,我们的研究发现PPM1F Inhibitor还能通过抑制PPM1F的活性,影响病毒进入的过程而发挥抗病毒作用。由于抗病毒作用机制不同,我们发现PPM1F Inhibitor与阿昔洛韦联用时具有协同增效作用。研究结论:我们的研究首次发现PPM1F作为一个全新的靶点在HSV-1/2的感染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的研究发现PPM1F敲除能够抑制HSV-1/2的感染,而PPM1F的过表达能够促进病毒感染。机制研究表明,PPM1F与TBK1之间能够直接相互作用,PPM1F能够使TBK1/IRF3通路去磷酸化,抑制抗病毒先天免疫应答,进而促进病毒感染。另外,我们找到了化合物PPM1F Inhibitor在体内外均展现出良好的抗病毒活性,PPM1F Inhibitor的IC50为10.33±2.48 μM。同时,我们还发现PPM1F Inhibitor在与HSV-1/2共同孵育时有强烈的抗病毒效果,并证实它主要是通过阻碍HSV-1/2的进入过程发挥抗病毒作用。本研究明确了宿主基因PPM1F被HSV-1/2利用以逃避先天免疫的追捕,而PPM1F Inhibitor还能够阻碍HSV-1/2的进入过程。因此,我们认为PPM1F抑制剂在作为非核苷类抗病毒化合物的研究中具有重大意义。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及目的我国是出生缺陷高发国家之一,染色体异常是出生缺陷最主要的遗传学因素,包括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异常,最常见的是染色体非整倍体和致病性的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CNV)。产前诊断是染色体异常最有效的预防手段。基于高通量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的染色体非整倍体无创产前检测(Noninvasive prenatal
学位
目的癌症患者共病抑郁,表现为患者在化疗后主观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如恶心、呕吐、无力等其频率及程度与抑郁水平呈正相关。抑郁心境加重恶心呕吐的潜在机制迄今尚不清楚。本课题采用实验动物模型模拟临床场景,研究慢性应激致抑郁样表型对化疗药物顺铂诱导的大鼠厌食症及异食癖行为(呕吐样行为)的影响,探讨慢性应激对化疗后呕吐行为发生的影响及其相关的分子机制。方法第一阶段,正常雄性SD大鼠(n=40)随机分为对照组(n
学位
心肌肥厚通常是指当血流动力学过大或者是心肌负荷超载时发生的以心肌细胞增大和心室壁增厚为特征的变化。最初,这种变化是机体为了维持心脏功能而做出的一种适应性改变。然而若是压力持续存在,这些变化逐渐会从代偿性发展为失代偿性,最终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是一类闭合环状的非编码RNA,可以参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本文拟研究源于宿主基因-磷酸酶和张力蛋
学位
第一部分:CT淋巴造影标记的前哨淋巴结的影像特征对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价值目的探讨 CT 淋巴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lymphography,CT-LG)标记的前哨淋巴结的影像特征对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研究对象:本研究回顾性收集了共153例从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之间在我院进行了术前胸部CT淋巴造影扫描并符合以下纳排标准的病例作为研究对象。
学位
冠心病是引起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率及致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甲状腺激素失衡、血脂异常等危险因素会导致冠心病的疾病负担日渐加重。可见,准确评估甲状腺激素对冠心病的预后价值及阐明其涉及的脂代谢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研究先在单中心大规模的冠心病随访队列中,评估冠心病患者FT3水平与预后的关系,并阐明FT3浓度与血脂谱的相关性。进一步,通过对中国冠心病患者的FT3水平进行全表观基因组关联性研
学位
乳腺癌在全球女性中的发病率以及致死率逐年升高,但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病理特征不明显,因缺乏有效的诊断手段而错过最佳治疗时间。液体活检是一种通过检测患者体液中生物靶标的诊断技术,可用于辅助肿瘤早期诊断。外泌体(exosomal vesicles,EVs)作为液体活检的靶标之一,广泛存在各种体液中,尤其是肿瘤来源的外泌体,其分泌量会显著升高,并且与正常细胞分泌的外泌体相比其表面标志物蛋白表达量
学位
研究背景: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Avirus,IAV)是常见的流感病毒,可导致严重的急性呼吸道疾病,其主要攻击肺泡上皮细胞和呼吸道上皮细胞,可造成肺泡上皮损伤并阻碍气体交换,进而导致肺炎,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易造成季节性流感或诱发全球性大流行。由于甲型流感病毒传播范围广、抗原突变速度快,疫苗的更新速度有限,抗流感药物应对流感病毒感染仍是防治流感的重要举措之一。以抑制病毒
学位
背景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恶性程度高,预后差。肠道菌群由不同性质和功能的微生物组成,在人类生理学和生物学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宿主和微生物之间通过肠-脑轴与大脑相互联系,对部分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与恶性肿瘤均有一定影响,但肠道菌群与胶质瘤进展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尚不明确。探究肠道菌群与胶质瘤进展相关性,阐述二者相互作用关系,有助于胶质瘤辅助治疗手段的开发,为胶质瘤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目的(
学位
肝细胞癌(HCC)因死亡、转移和复发率高成为人类健康的巨大威胁。化疗是常见的抗肿瘤方式[1],然而其非选择性分布和有限的深部肿瘤渗透等问题导致抗肿瘤疗效有限,并伴随严重的毒副作用[2]。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可以利用增强的渗透与滞留(EPR)效应提高药物在肿瘤部位的蓄积[3],降低药物对正常组织的毒性作用[4,5],给攻克这一难题带来希望。在此,我们构建了一种含有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和尼可地尔(NI
学位
研究背景与目的: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一种高选择性、低侵袭性的新型抗癌治疗方法,利用光敏剂和氧气分子在光的辅助下产生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杀灭肿瘤细胞。然而,PDT的临床应用存在诸多限制。首先,光敏剂在肿瘤中的积累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大多数光敏剂水溶性差,生物利用度低。光敏剂是ROS的发生器,在肿瘤部位积累的光敏剂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