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发展,尤其是医学院校大学生毕业后将身处救死扶伤的第一线,他们从事的医疗卫生事业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能否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处理各种疾病、突发事件或医患关系显得尤为重要。而在校医学生面对课业负担较重、学业压力较大以及面临处理繁重的课业任务与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之间矛盾的情况下,个体的自我观念更容易发生冲突,从而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及心理问题,影响心理健康水平。为研究医学院校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探讨团体辅导对大学新生自我和谐的促进作用,拓展提升医学院校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进行医学院大学新生心理健康与自我和谐、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研究。 本研究由两个部分组成,研究一采用问卷调查法,采用分层随机取样的方法,分别选取临床医学本科、中药学本科、护理学本科、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应用心理学本科、临床专科、护理专科等专业共850名学生,采用大学生人格健康问卷(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自我和谐量表(Self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Scale)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gma Minnen avBardndosna uppforstran)进行测试。回收问卷845份,去掉无效问卷后,最终获得837份有效问卷。结果表明: 1.在性别、生源地方面,心理健康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得分,农村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城市学生得分。 2.自我和谐情况在性别、生源地上也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得分,农村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城市学生得分。 3.心理健康同自我与经验不和谐、自我灵活性、自我刻板性、自我和谐均具有显著相关。自我与经验不和谐、自我灵活性、自我刻板性对心理健康有显著预测作用。 4.心理健康同9个父母教养方式存在相关,父Ⅰ情感温暖理解、父Ⅵ过度保护、母Ⅰ情感温暖理解、父Ⅲ过分干涉、母Ⅱ惩罚严厉、父Ⅱ惩罚严厉对心理健康有显著预测作用。 5.自我和谐同9个父母教养方式存在相关,母Ⅰ情感温暖理解、母Ⅱ过度干涉保护、父Ⅰ情感温暖理解、父Ⅱ惩罚严厉、母Ⅲ拒绝否认、父Ⅵ过度保护对自我和谐有显著预测作用。 研究二在研究一的基础上,选取部分同学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医学生自我和谐的干预效果。本研究依据《自我和谐问卷》大学生常模分数分布,在符合条件的52名学生中,选取40名被试,随机分成实验组20人,控制组20人,被试年龄17-20岁,平均年龄为18.70岁。实验组被分为2组,每10人一组,每组男生3名,女生7名。实验组每组分别实施为期8周,每周1次,共计8次的团体辅导。控制组8周期间不进行干预。在团体辅导结束后,由实验组和控制组再次填写《自我和谐问卷》。 研究二结果表明: 团体辅导对大学新生自我与经验不和谐、自我灵活性、自我和谐有显著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