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二维超声心动图对儿童川崎病(KD)合并冠状动脉损害Z值变化,Z值与儿童个体体表面积在川崎病冠状动脉评价方法的差异,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冠状动脉内径评价方法,解决冠状动脉瘤(CAA)的早期诊断。方法1.临床资料病例组:天津市儿童医院1997年1月-2009年12月住院确诊为KD的患儿1040例,年龄3月-5岁,平均年龄2.15±1.84岁(按年龄分为5组:-1岁,-2岁,-3岁,-4岁,-5岁组)。符合美国心脏病协会制定的诊断标准。其中,川崎病合并冠脉损害117例符合日本卫生部及美国心脏病协会儿童川崎病合并冠脉瘤的诊断标准。冠脉损害组:冠脉扩张组、冠脉瘤组。2.临床资料正常对照组:2010年3月-4月在天津市儿童医院就诊的心脏结构正常(无先天性及获得性心脏病,心电图、X线、UCG无异常)的健康儿童125例,其中,男80例,女45例,平均年龄1.95±1.43岁(按年龄分为5组:-1岁,-2岁,-3岁,-4岁,-5岁组)。3.建立自变量体重(BW)、体表面积(BSA)与因变量冠状动脉内径的线性回归方程,Y=β1+β2(BW)、Y=β1+β2(BSA);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线性回归方程LN(Y)=β3+β4LN (BW)、LN(Y)=β3+β4LN (BSA)。计算均方误差(MSE)、回归系数β、调整决定系数(Ra2),确定最佳回归方程,计算Z值。结果1.KD发病年龄以3岁多见(77.99%)。冠脉受损117例(11.25%),其中,冠状动脉扩张组53例(4.53%),冠状动脉瘤64例(5.47%)。平均年龄1.39±1.16岁。左冠脉主干(LMCA)受累44例(37.60%),右冠脉(RCA)近端受累29例(24.79%),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受累7例(5.98%),双侧冠脉(DCA)同时受累29例(24.79%)。小CAA 37例(31.62%),中等CAA26例(22.22%),巨大CAA1例(0.85%),LMCA受累患儿50例(42.74%),RCA近端受累39例(33.33%),(LAD)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受累16例(13.68%),双侧冠脉同时受累27例(23.08%)。2.体重、BSA与左右冠状动脉内径的呈正相关,(r=0.657、P=0.001,r=0.722、P=0.001)。体重与左右冠状动脉内径的最佳回归模型:LN(RCA)=0.243*LN(体重),LMCA=1.456+0.042*(体重)。体表面积与左右冠状动脉内径的最佳回归模型:LN(RCA).0.723+0-306*LN(BSA), LN(LMCA)=O.897+0.343*LN(BSA).3.冠状动脉损害组、冠状动脉扩张组、CAA(根据年龄分为5组)。患儿RCA、LMCA内径的Z值平均秩分别为179.44、178.94;143.24、147.91;36.00、31.33、31.00、30.20、30.40,36.00、30.42、31.00、26.50、27.30。对照组RCA、LMCA内径的Z值平均秩分别为67.26、67.74;66.72、64.74;13.00、13.08、13.00、13.12、13.04,13.00、13.52、13.00、14.60、14.28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4.单纯二维方法RCACAA诊断率分别为6.59%、2.65%、2.34%、6.87%、9.18%, Z值方法诊断率分别为12.40%、5.90%、5.14%、9.16%、10.20%,-1岁组、-2岁组、-3岁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而-4岁组及-5岁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单纯二维方法LMCACAA诊断率-1岁组(χ2=18.05,P<0.05)、-2岁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χ2=15.06,P<0.05),而其它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1.冠状动脉损害在KD发病的10-20天发生率较高,以1-2岁儿童为高危人群。冠脉受累以LMCA、RCA及DCA为主,LAD发生较低。2.Z值后处理二维超声图像,突出个体差异如:体重、BSA等重要因素,与单纯二维测量方法比较,Z值可以提高冠脉扩张,冠脉瘤的超声诊断率。(<1岁提高诊断RCA符合率5.8%、LMCA7.7%;<2岁组RCA3.3%,LMCA5.0%)达到KD合并冠脉损害的早期诊断。3.对照组冠状动脉RCA、LMCA内径与体重、体表面积呈明显的正相关,(r=0.657、P=0.001,r=0.722、P=0.001)。4.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组、冠状动脉扩张组及CAA组冠状动脉内径Z值均大于对照组。小于2岁年龄组Z值方法冠状动脉瘤诊断率高于单纯二维方法,3-5岁年龄组Z值方法冠状动脉瘤诊断率与传统方法无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