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抗生素不合理使用及污水处理工艺的局限性,导致其大量进入地表水中并影响水生生态系统安全。基于微藻的水中抗生素去除技术是一种有潜力的污水净化技术,不仅可以去除相关污染物,还可以实现二氧化碳固定目的。本文以常见的斜生四链藻(Tetradesmus obliquus)和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两种淡水微藻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其对水中四环素的胁迫响应,明确了四环素对两种微藻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生素不合理使用及污水处理工艺的局限性,导致其大量进入地表水中并影响水生生态系统安全。基于微藻的水中抗生素去除技术是一种有潜力的污水净化技术,不仅可以去除相关污染物,还可以实现二氧化碳固定目的。本文以常见的斜生四链藻(Tetradesmus obliquus)和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两种淡水微藻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其对水中四环素的胁迫响应,明确了四环素对两种微藻生理水平的影响,比较了两种微藻对四环素的去除能力,并探究了蛋白核小球藻对四环素的去除机制及影响因子,研究结果可为微藻在实际水环境中去除四环素等抗生素提供科学依据。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0.5-6.0 mg/L四环素处理斜生四链藻和0.5-10.0 mg/L四环素处理蛋白核小球藻均会抑制两种微藻的光合色素含量并引起其光合活性的损伤,导致微藻的光合色素含量和Fv/Fm值明显降低;96 h时,光合色素含量以及光合活性较48 h均有所上升。然而,在两种微藻对四环素的氧化应激机制研究中,几乎所有暴露组藻细胞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谷胱甘肽(GSH)、总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MDA)含量都显著升高。总体而言,斜生四链藻对四环素较蛋白核小球藻更加敏感。(2)两种微藻均具有富集水中四环素的能力,蛋白核小球藻对四环素的富集能力强于斜生四链藻。蛋白核小球藻对四环素的富集量与四环素的初始浓度和作用时间有关,蛋白核小球藻对四环素的耐受性以及作用时间呈正相关关系。藻类分泌的有机物(AOM)对四环素的也有一定的去除作用,且胞外有机质(EOM)对去除四环素的贡献高于胞内有机质(IOM)对四环素的去除。(3)通过高分辨质谱仪(UPLC-Q Exactive Focus)检测出了蛋白核小球藻对四环素的9种可能降解产物:P2(m/z=338)、P3(m/z=182)、P4(m/z=135)、P5(m/z=348)、P6(m/z=318)、P7(m/z=263)、P8(m/z=469)、P9(m/z=321)、P10(m/z=130),其降解过程主要是经过水解开环、脱甲基化(-CH3)、加氢反应、脱羟基化(-OH)、脱羰基化(-C=O-)和脱胺基化(-NH2)等一系列反应进行的。(4)采用单因素实验,研究了初始藻浓度、初始四环素浓度、p H和盐度分别对蛋白核小球藻去除四环素的影响。动力学模型拟合结果表明,四环素在不同藻初始浓度(5×10~5-1×10~7cells/m L)、不同四环素初始浓度(0.5-10.0 mg/L)和p H(5-9)条件下的去除均符合伪一级降解动力学,当藻初始浓度、四环素浓度和p H为1×10~7cells/m L、2.5 mg/L和8时,水中四环素的半衰期分别为10.664 h、11.180 h和11.869h。
其他文献
三唑酮因其广谱活性高、杀菌速度快、作用时间长、吸收传导性强等优点,被广泛用于小麦、玉米、水果、蔬菜、花卉等作物防治锈病和白粉病以及调节植物生长。随着三唑酮在农业生产中的大量使用,过量的三唑酮会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进入土壤环境。同时,由于其高度的稳定性、流动性和吸附性,在土壤环境中长期积累,对生态系统构成威胁,影响生态系统平衡,最终影响人类健康和经济福祉,因此环境中的三唑酮残留污染问题亟待解决。微生物
近年来,抗生素作为一类新兴的伪持久性污染物,在水环境中被频繁检测到。其中,磺胺甲噁唑(SMX)作为一种典型的磺胺类抗生素,在地表水中的浓度可达到14.8-297 ng·L-1,由于其半衰期长、稳定性高,对环境及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因此,水中SMX的去除至关重要。吸附法因具有经济、高效、操作简单等特点,成为去除水中有机微污染物的有效处理方法。在众多吸附剂中,生物炭具有良好的孔隙结构和丰富的表面官能
当大气中的某种或某类物质积累到一定浓度,并持续足够的时间,会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了破坏。PM2.5、PM10以及O3作为主要污染物,在当前备受关注。对大气污染物进行科学、精确地预测结果,能够指导公众活动,降低居民大气污染暴露风险;还可以为环境保护部门在制定防治措施时提供一定参考。本文选择合肥市为研究对象,收集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浓度数据和相应时间段的逐小时气象资料。监测站点覆盖10个环境空气
施肥与秸秆还田等农田管理措施对资源合理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周年秸秆还田在不同施肥模式下对巢湖流域农田作物产量、土壤养分含量及p H、田间径流水中氮磷及COD流失量的影响,开展稻-麦轮作系统下秸秆还田定位试验,田间小区试验共设六个处理:处理1无秸秆还田+无施肥(CK);处理2秸秆覆土还田+无施肥(S);处理3常规施肥(F);处理4秸秆覆土还田+常规施肥(SDF);处理5秸秆覆盖还田+常规施肥减
精准监测干旱、定量评估干旱对植被生理生态指标及生产力的影响,是科学认识干旱发生发展规律的基础。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olar-Induce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SIF)作为光合作用的直接探针,能够提前监测到植被干旱状态。然而,如何系统地将SIF应用于监测和评估干旱事件强度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以2019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典型伏秋连旱为例,采用2000-2020年气象
氮肥的施用是粮食产量重要的保障,当前氮肥利用率仅30%左右,氮素流失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氨基酸在土壤中有着重要的生态作用,但是含量较少,通过外源添加氨基酸可以弥补土壤对这些重要有机氮源的需求空白。氨基酸作为肥料增效剂在肥料生产领域已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以氨基酸和尿素复配创制的新型增值尿素为材料,以栽种水稻的土壤和根系为研究对象,用常规方法测定不同施肥处理下水稻生理指标、土壤氮素养分含量,用高通量技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把以等级描述为基本特征的SOLO分类理论应用于课堂答问的思维评价中,据此开发具体的理答策略,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深度学习的初衷在于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但目前高中地理循环过程知识教学无法促成思维的进阶和能力的发展,则深度学习难免流于形式,既不能真正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也不利于落实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以“水循环过程及意义”为例,探索高中地理循环过程知识深度学习的教学发生,促进学生思维的进阶和能力的发展,并学到“终身有用”的地理知识。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类本科专业学生最先接触的临床核心课程,对学生中医思维能力构建和临床诊疗能力培养具有极为重要的塑构意义。课程组在国家倡导医学教育改革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围绕“学、仁、道、技、艺”五术医学人才培养目标,以“提升中医思辨能力、临床综合能力、传承创新能力”为教学设计核心导向,推动“仁心仁术”思政教育,构建以《中医内科学》为主,《中医内科临床能力训练》《名家病案解析》《中医内科诊疗实训》《中
目前我国农业种植面积广泛,但作物的灌溉方式仍以漫灌为主,这种以经验为主的灌溉方式难以达到作物正常生长的要求,其带来的主要问题就是对水资源的浪费。本文面向茶园开展智能灌溉策略的研究,目的是保障作物正常生长的同时减少灌溉时的需水量,通过对茶园内的环境信息及茶园种植专家知识进行统一分析,使用区间二型模糊算法制定出茶园智能灌溉的控制策略。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异常数据的判断与关键属性的提取。由于研究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