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清代至民国是岭南中医学术兴盛时期,理论逐渐丰沛,实践形成规模,名医辈出,成就显着;又得风气之先,首开中西汇通,它上承自秦汉以来岭南早期医药卫生活动,历经晋唐宋金元明之发展,下接当代广东医学之繁荣,是岭南医学史研究不能避开的重要时期。当然此段时期也是当前岭南医学研究中的热点,然而从学术史总体上看,研究略显零碎,资料健全的医家重复研究,资料难掌握的医家少人问津,挖掘力度不够,例如,梁翰芬、吕安卿、吕楚白、陈应期、李广海、谢澤霖、梁子居等的著作。在长期的发展过程当中,岭南地区不断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医家。他们的学术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岭南中医药的学术特点,是岭南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岭南医家著作的研究是当代岭南医学研究的重点之一。本研究将对近代岭南名医梁翰芬的医著《诊断学讲义》及医案这行整理和研究,重点关注医家学术思想,梳理出其学术的可能脉络,力求整理出可供借鉴的治疗经验和诊法。本论文透过整理研究一代岭南名医梁翰芬仅存的《诊断学讲议》、及部份医案,希望保存并阐述其医学主张及医术精华。由于各方面原因,目前,对梁翰芬的医学著作的研究,仍没有系统的及深入的研究。整理研究《诊断学讲义》,从中发掘和总结《诊断学讲义》的理论内涵,探讨梁翰芬的诊法,不仅是我校医史文献学科建设的内容之一,对于梁翰芬诊断学的观点研究,对于完善整个岭南中医药史的研究,有一定的帮助和积极的意义。方法文献研究法是基础工作开展时使用的主要方法,包括资料调研收集,资料归类汇编,及采访调查法。1.文献资资料调研收集梁翰芬《诊断学讲义》一书及其有关的著作,大部分存在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地方文献馆、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两家单位,借助此两家单位的网络书目查询平台,进行资料查找。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原著阅读、摘抄、扫描、复印、拍照等方式把资料存储。完成论文写作前的资料收集,为下一步的工作提供写作素材。2.文献分类(归类)整理梁翰芬《诊断学讲义》一书,现中山图书馆有藏本2种:一为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讲义(3册),一为广东光汉中医专门学校讲义(2册)。两版内容大体相近,但个别病症侧重点的阐发略有不同,如问诊中问头身之头疼分经诊断部分,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版较之广东光汉中医专门学校版,少了高士宗等医家的阐发部分。另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讲义仍缺漏切诊部分。现从梁颂名教授处商借取其珍存的《诊断学讲义》(上、下册)影印本一书,实为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讲义,1929年铅印本,其内容基本完整,乃据此为整理研究之版本。确定选用《诊断学讲义》的版本后,借助计算机技术进行资料存储,形成以文字为表现形式的word文档,完成论文写作前的资料的分类汇编,又将全文输入电脑,竖排改为横排,繁体字改为简体字,并将全书标上现代标点,为下一步的工作提供写作素材。对梁翰芬的医案,现时仍没有结集式的整理,只有《广东中医杂志》1958年12期、1963第2期、1969年第3期、第5期及第11期中散载了12个较详尽医案,共分为:尿毒症并发黄疸治验病例、痉症案(1)、痉症案(2)、肝风夹相火上攻头摇剌痛案、六味汤加细辛治夜渴案、紫雪丹治热入血室案、枇杷叶治便闭案、金钱草治沙淋案、中脘痛案、全身僵硬肝风炽盛案、全身僵硬阳明燥热烁筋案、及痿证案。又1927年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出版《中医杂志》第3期,第4期,及第5期中记载了 18个梁翰芬较精简的医案。根据上述的记录,共整理出12个梁翰芬详尽医案,和18个梁翰芬较精简的医案。将全文输入电脑,也借助计算机技术进行资料存储,形成以文字为表现形式的word文档,作为分析的工作的素材。3.采访调查坊间留存梁翰芬的行医记录及医案不多,加上文革时期的混乱情况,梁氏医案大量遗失,适逢梁颂名教授(梁翰芬之孙儿)为本人就读中文大学中医学硕士班的老师,故特采访梁颂名教授,尽量记录家传梁翰芬的行医经验及诊疗特色,并总结名医的学术经验。结果1.对1929年铅印本《诊断学讲义》进行系统整理,使之内容更加完整。从梁颂名教授处商借取其珍存的《诊断学讲义》(上、下册)影印本一书,实为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讲义,1929年铅印本,其内容基本完整,乃据此为整理研究之版本。但细阅之下,发现此本第五篇切诊缺失了,初诊久按不同、浮沉表里辨、及真假疑似辨等共三节内容,乃从广东光汉中医专门学校讲义中找出相关内容,予以拾漏补遗,存亡续断,使之内容更加完整无缺。又将《诊断学讲义》修订本全文输入计算机,竖排改为横排,繁体字改为简体字,并将全书标上现代标点,及条文化。对底本的原文,参考广东光汉中医专门学校出版的铅印本作出校勘,更正明显之错字、俗字等。2.挖掘整理梁翰芬对《诊断学讲义》望诊及按诊篇之眉批。细阅梁颂名教授珍存之《诊断学讲义》一书后,发现梁翰芬在望诊及按诊篇中留下不少眉批,这是梁氏《诊断学讲义》其它版本所不具备者。梁氏以其渊博之识,详解其所引述《内经》或其他典籍难明之句,清晰阐明有关诊断之要义,以及相应之病机病理。由于梁氏精于临床,每每于要紧处,以眉批形式,将相关验之常效的方剂留下存世。现将书内眉批详尽整理,以计算机技术,进行数据存挡,附于《诊断学讲义》望诊及按诊篇。论文按眉批出现次序先后进行摘录及简述。3.梳理了梁翰芬对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的阐述及中医诊法精华。《诊断学讲义》一书,按照四诊望、闻、问、切详尽阐述诊断学的精要,内容十分丰富,全书444条原文,加上数倍的按文,共十二万一千九百多字。论文按原书篇目次序进行梳理及评述。望诊。《诊断学讲义》首重望神,将诊神放在第一篇,重神思想明晰。"诊神"一章围绕《素问·移精变气论》的"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一语展开,强调神的重要性,在该篇按语部分作者通过形色、脉象、形证、胃纳四个具体的观点去考察"神"这个抽象的物质。闻诊。闻诊部分,主要介绍闻声法,通过听闻患者的言语、鼻息及其他呼吸音判断病邪、病位、病性等。观点来源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宣明五气论》、《金匮要略》、《医匾·闻声》等著作。问诊。问诊部分分为问寒热、问汗、问头身、问口、问心、问胸、问胁、问腹、问二便、问月事十部分。作者将历代典籍、医家关于以上十部分的问诊技巧汇集分类,内容翔实。问月事之篇章,甚为详尽,已超越一般诊法之范围。一至八节中,详述妇人常遇之妇科疾患,及病因病机,更列具方药以应对,可断而为妇科专篇。切诊。切诊部分,分为脉诊的基本原理及27部脉的主病。脉学基本原理分包括心为脉之原、三部九候、三部分配脏腑、诊脉时间、诊脉体位、诊脉方法、正常脉象等内容。梁氏特别在编首撰写"脉之源出于心"一篇,用中西医结合的眼光分析了脉搏产生原因,补充了中医古籍关于脉学的不足,原文见于第五篇之首,强调脉之源出于心,引内经云,心在体为脉,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足见脉为血脉,与新知运血管相应,即心为运血之经,周身血脉,皆与此发源会归。梁氏切诊部分,详论脉诊的基本原理及细述27部脉的主病。若将此部篇章断取,亦可独为脉学专论。4.挖掘整理现存梁翰芬医案,研究梁氏学术经验及临证精华。从《广东中医杂志》1958年第12期(号)、1963第2期(号)、1969年第3期(号)、第5期(号)、及第11期(号)中整理出12个较详尽医案,共分为:尿毒症并发黄疸治验病例、痉症案(1)、痉症案(2)、肝风夹相火上攻头摇刺痛案、六味汤加细辛治夜渴案、紫雪丹治热入血室案、枇杷叶治便闭案、金钱草治沙淋案、中脘痛案、全身僵硬肝风炽盛案、全身僵硬阳明燥热烁筋案、及痿证案。将全文输入电脑,并详细整理这些医案,结集于论文中,并将分析其治疗方法,循此以概括出梁翰芬之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精华。另从1927年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出版《中医杂志》第3期,第4期,及第5期中整理出18个梁翰芬较精简的医案。在整理上述的医案后,可见梁翰芬是救治危重急症之中医高手,并可概括出其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精华:(一)精于诊断,重视舌脉,(二)注重验方,擅用鲜品,及(三)中西互补,救治危证。结论梁翰芬是近代岭南著名临床医家及教育家,主编《诊断学讲义》是广东近代中医教育现存最早教材,同时主编《眼科学讲义》、《疗治学讲义》,这些教材在早期中医教育中具有较高学术难度。梁翰芬以其丰富临证经验及其中医理论涵养,奠定近代岭南中医诊断学科学术地位,成就体现在:1.精于诊断,重视舌脉梁翰芬擅长中医诊断学,尤其重视脉诊舌诊,认为它是中医诊断危重急症的重要手段,在抢救病人的时候,患者往往无法准确自诉,甚至昏聩不语,全凭医生的经验察色按脉,处方下药。广州市一些西医院曾多次邀请他参与抢救一些尿素症昏迷、肝昏迷、急腹症休克的病人,经他诊治后,都有较好的近期疗效。2.注重验方,擅用鲜品梁翰芬在多年的临证实践中发现,久在民间流行之方药,每有实效。广州及邻近各县流行之五核汤治疝气,七星茶治小儿外感,苦瓜干、鬼羽箭、榕树须、鸭脚皮治夹色伤寒,昆布、海藻、生地黄、犀牛皮治血热暗疮等,均有一定效验。3.中西互补,救治危证梁翰芬为近代开明中医,提倡"中西医互相学习,互相研究,紧密团结,交流经验"。在临证诊治上,梁翰芬虽为近代名老中医,但从善如流,对西医从不排斥,尊重西医的诊断意见及治疗方法。1956年,梁翰芬时年80高龄,在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任中医顾问时会诊治疗一尿毒症并发黄疸病例。由此例亦可见梁翰芬既能考虑西医之意见,但又不囿于西医思路,正因其谦虚谨慎,兼容并包,好学不倦,故能融会古今,终成一代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