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论语言的动态考察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pu0510420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论是“报刊编辑部重要的指导性的言论,它集中地反映并传播一定政党、社会政治集团或社会群众团体对当前重大事件和迫切问题的立场、观点和主张,是影响并引导社会舆论的有力的评论形式。”《人民日报》是中共中央机关报,同时也是世界十大报之一,素来以严肃和消息可靠著称。《人民日报》社论是《人民日报》的灵魂,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政治说服和传播的话语类型。  《人民日报》社论语言的动态研究属于一个由新闻学、大众传播学和语言学等多门学科相互交叉的范畴。本文从共时和历时两个研究角度,系统梳理了《人民日报》1949年到2008年1月的社论,考察了《人民日报》社论不同发展阶段的语言,从词汇、句法和辞格三个方面分别进行静态描写和动态考察,并适当地运用语言学、新闻学与传播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分析和解释造成发展演变的内部及外部原因。这应该是一个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比较有意义的尝试。  本文力图以静态描写和动态分析相结合、描写和解释相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本文研究的重点就是语言的动态考察。所谓的动态是指从历时的角度研究语言事实以及语言系统自身的发展、演变的状况。动态的研究方法可以弥补以往研究中孤立和偏重静态研究的不足,从整体上把握语言发展的全过程,注重语言各要素发展中所呈现的相互关系。  本文分别从词语的潜与显、词语色彩义以及词语使用范围的变化,句类、句型以及几个典型的特殊句式的变化,辞格的变化等角度,描绘了这半个多世纪来《人民日报》社论语言的动态变化面貌。本文还通过对语料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得出结论:《人民日报》社论语言呈现了时代性和继承性共存的变化特点。  
其他文献
汪道昆是明代中后期重要的作家之一。随着近年来徽学热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汪道昆这一颇有争议的人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大多还是集中在对汪道昆在
词汇是语言三要素中变化最快的部分,它能迅速发展社会的发展变化,对不断涌现的新事物、新现象、新概念反映最敏感。汉语新词语具有极强的时代性,是汉语学习者了解当代中国的
隋代在中国历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但因其享国日短,没能产生一流的大家或作品,故对隋代文学的研究历来不够重视,虽然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些这方面的研究专论和专
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标准和规律的科学,它是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一个重要分支。在中国古代,虽然没有形成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完整的美学学科,但却形成了极为丰富和瑰丽的美学思
对谓宾动词的研究,语言学界已经展开了半个多世纪的讨论,研究者们从诸多角度进行探索,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本文在学习、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谓宾动词的语义特征、语
学位
以金庸为代表的中国新武侠小说自20世纪50年代在香港兴起,到现在已经在全球华人世界里流行了半个多世纪,“据粗略估算,光是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这三大市场,历年来金庸小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