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喜剧小品作为一门独特的舞台幽默表演艺术,一直以来都受到各领域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然而综观这些研究,它们大都从戏剧专业的角度入手,着重探讨小品创作和表演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未过多涉及支撑喜剧幽默的机智话语本身。这其实也反映出幽默研究的一种趋势,即重产出(现象)而轻过程。语言是构成幽默的主要元素,幽默与语言水乳相融,并依托各语言要素的变异使用生发出来。我国喜剧小品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陈佩斯、朱时茂所表演的小品《吃面条》开创了中国小品的先河。从此,小品被正式搬上了荧屏,并成为每年春晚必不可少的娱乐大餐。也因此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表演艺术家,这其中尤以赵本山的小品最具代表性,最受欢迎。他连续蝉联10余年春节联欢晚会“最受欢迎作品奖”,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小品王”。探究其成功的秘诀,一方面得益于其深厚扎实的表演功底,另一个更为重要的方面则是其极富“赵氏特色”的幽默语言风格。近年来,对幽默的语言学研究已经逐渐被学者们所关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幽默与语言之间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它们或从语用学的角度用关联理论和合作原则对幽默言语进行分析,抑或从语义学的角度对会话幽默的含义形态进行解析,而从认知角度展开的阐释却如凤毛麟角,鲜有提及。帕尔默认为,任何事物本身并不幽默,幽默只存在于接受者的认知过程。徐立新在其所著的《幽默语篇研究》中曾提过,对幽默的操作过程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的研究。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是Lakoff在其代表作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中所提到的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术语,它被视为是语义理解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也是认知语言学中语义分析的一个关键概念。幽默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需要从多个视角进行研究。目前国内对喜剧小品幽默的认知研究大多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将幽默定义为一种认知过程,既涉及到幽默的制笑机制又涉及到言语交际机制。针对小品中所出现的幽默言语现象,越来越多的学者予以了关注,但他们大多利用关联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进行探讨。笔者尝试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内,利用理想化认知模型对赵本山小品中的幽默机制进行探讨,旨在揭示该模式对于小品中幽默言语分析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为言语幽默研究开辟一条新的思路。客观主义语义理论虽然对现实中的某些范畴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当其被用来解释语言所反映的日常概念范畴时,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是一个开放、动态的语义阐释体系,尝试用该理论对幽默语言进行研究,其解释力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