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家美育思想发端于《老子》,成熟于《庄子》。它以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儒家美育思想为背景,把关切的目光投向了当时的生存个体。它关注的是生存于那个时代的“那一个”人。为身受各种束缚的生存个体找一条通往艺术化生存的道路是道家美育思想的旨归。“道”是道家美育思想的出发点。在《庄子》之前,《老子》从人文关切、至善至美、“道”的体验内涵、“道”的神性内涵等几个角度初步奠定了道家美育思想的基础。《庄子》继承了《老子》对“道”的这些理解和规定,又对其加以发展,从而阐发出了以“体道”为核心的道家美育思想。首先,《庄子》明确提出了“体道”,充分阐发了“道”的体验特性。其次,《庄子》从人们对“道”的感觉入手,突出了个体体验在达于道境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赋予“道”以美的内涵,从而使“体道”成为一种审美体验。在此基础上《庄子》还用一个“游”字来描述“得道”的快乐和自由体验,将美感体验、快乐、自由融为一体。再次,《庄子》真正衍发出了“道境”,并将其作为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和生存态度来理解。又次,《庄子》也认为“道”有神性内涵。此外,《庄子》还丰富了《老子》“道法自然”中“自然”的内涵,把“自然”作为人的本性、人与物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想状态,希望生存个体从对自我以及对这些关系的超越当中获得自由。鉴于此,道家的美育思想也主要从《庄子》那里发散出来。 体验、审美超越、境界生成是道家美育思想的三大支柱,也是它能够参与到中国当代美育建构中来的活性因子。当前的美育在这三方面都是有所欠缺的。首先是体验阙如或体验不足。在当前,审美教育往往被理解为艺术教育,而艺术教育又常被缩减为技术教育,忽视了审美教育中个体审美体验的重要性。其次,当前美育对审美超越也存在误解,认为审美就是感官满足,而超越就是对感官满足的摒弃。道家美育思想既重视人对“道”的体验过程中的美感获得,又把“道境”作为人生的常境来加以追求,这显然对现代美育是有所启示的。再次,当前美育对境界生成重视也不够。美育的最终目的是成就理想人格,而这种人格形成的标志是稳定的人生境界的生成。道家的美育思想通过“庖丁解牛”、“轮扁斫轮”等寓言故事向我们揭示的正是人们在现世生活中对“道境”驻守和持有,这对我们完善当前的美育理论、实现美育的功能都很道家美育思想友其现代意义有帮助。 此外,本文还将道家美育思想与宗教思想美育(主要是基督教)、儒家美育思想(主要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美育思想)、以及对中国现当代美育影响深远的席勒美育思想作了有针对性的比较,以期对其特点有更好的阐释和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