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半干旱区林地微生境与下层植被特征研究

来源 :北京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wei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选择了4种密度的同龄刺槐林、2种密度的同龄白榆林和油松林研究对象,进行了各林分的土壤水分、林下光照强度等林地环境因子进行观测,同时,采用样方调查法,对各林分林内的树木生长情况和林下植物的类型、数量、分布及发育状况进行了研究。在如下方面取得了进展:⑴人工林生态系统中,由于林木的存在,改变了林下的微生态环境,本文所涉及到的林下微生态环境因子,包括光照强度、地温、土壤含水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规律都较林外发生了一定的变化。⑵在相同林分类型中,密度小、营养空间大的林分各小环境指标一般优于密度大的林分。⑶刺槐林地内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渐渐出现干旱、半干旱地区成龄人工林土壤干化的现象,林下植被的种类和数量相应减少,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也降低,且逐步由以田旋花(Convolrulus arvensis)、小菅草(Themeda minor)为典型的中生植物,向以铁杆蒿(Artemisia sacrorum)、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huricus)、铁丝草(Poa sphondylodes)为典型的旱生植物过渡;白榆林地内密度(1.5m×4m)的林分中已有30%的林木出现枯梢现象,密度(1.5m×2m)的林分中65%的林木枯梢严重,林下植被以耐旱性强的达呼里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为主要植物;油松林两个密度的林分林地平均土壤水分含量均比所研究的其它林分为低。反映出林分内的小环境条件、林木生长状况和林下植被发育水平随林分种类、林分密度变化的特征。⑷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得出不同林分林下植物多样性的顺序为:刺槐林(1.5m×8m,4号样地,0.7205)>油松林(1.5m×3m,6号样地,0.6602)>白榆林(1.5m×4m,8号样地,0.6095)>刺槐林(1.5m×6m,3号样地,0.5559)>刺槐林(1.5m×4m,2号样地,0.5411)>白榆林(1.5m×2m,7号样地,0.5110)>刺槐林(1.5m×2m,1号样地,0.5000) >油松林(1.5m×2m,5号样地,0.4727)。⑸林下植被的生态位宽度值普遍较小,其中阿尔泰紫菀、铁杆蒿等生态位宽度较大,这与无林地相似,同时物种间生态位重叠不太普遍,重叠度普遍不大,各种对间对资源的共享趋势不明显,生态位发生分离,显示了林下植被状况差。
其他文献
本研究测定北京地区2004年4~12月各月降水量,并结合历年降水资料,分析出北京地区降水特点;分析不同灌溉量处理对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以及结缕
本试验以一年生水曲柳幼苗为研究对象,采取人工气候室水培和盆栽试验进行研究。测定水曲柳幼苗根系活力、光合-光响应曲线、叶绿素荧光参数、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可溶性蛋
自我国启动普氏野马重引入项目以来,马胃蝇已成为限制普氏野马成功野放的重要生物因子,了解马胃蝇在宿主体外发育的生物学过程十分重要。本研究针对新疆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