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Ⅱ期结直肠腺癌中微卫星不稳定性的检测、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意义 目的: 本研究拟通过检测Ⅱ期结直肠腺癌中微卫星不稳定性以及错配修复蛋白表达情况,探讨微卫星不稳定性在Ⅱ期结直肠腺癌中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意义,建立微卫星不稳定性的实验室检测平台。 方法: 回顾性收集167例Ⅱ期结直肠腺癌手术初治病例,择取有代表性的肿瘤组织块制作组织芯片,行MLH1、PMS2、MSH2、MSH6标记物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immunohistochemistry,IHC);同时行6个微卫星位点(BAT26、BAT25、D5S346、D2S123、D17S250、NR24)荧光PCR反应检测微卫星不稳定性。收集临床病理资料并随访,分析MSI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及预后意义。 结果: MSI检测及IHC检测MMR缺陷率分别为11.4%及10.8%,IHC检测的敏感性为84.2%,特异性为98.6%。MMR缺陷者发病年龄较年轻,病变较大,多位于右半结肠,组织学类型多为腺癌伴粘液分泌者和低分化者(P<0.001~0.017-0.018);而与性别、肿瘤大体分型及浸润深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生存分析显示MSI、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大体分型、肿瘤大小、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及术后辅助治疗对Ⅱ期结直肠腺癌患者OS及DFS均无显著影响;经部位及术后治疗史分层后分析结果显示MSI阳性者与阴性者之间OS及DFS无显著差异;直肠癌中不同肿瘤组织学类型(腺癌非特殊型及腺癌伴粘液分泌型)DFS有显著差异(P=0.004),但OS无显著差异(P=0.123)。 结论: Ⅱ期结直肠腺癌中MSI发生率较之西方报道略低,IHC同样是检测MMR状态行之有效的方法。MSI患者具有显著的临床病理特征但本研究中MSI对于Ⅱ期结直肠癌预后无明显影响。 第二部分,上皮样肉瘤临床病理研究 目的: 探讨上皮样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 方法: 收集17例上皮样肉瘤患者资料,观察和分析其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征,并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分析其细胞角蛋白(CK)、上皮膜抗原(EMA)、波形蛋白(Vimentin)、S-100蛋白、CD34及平滑肌肌动蛋白(SMA)的表达。结果男性13例,女性4例,男性多见。平均年龄35.6岁。远端型6例,近心型11例。两型病理形态不同,但免疫组化表达一致,均表达CK、EMA、Vimentin和CD34。初次手术后1年、3年复发及转移率分别为50%(8/16)、87.5%(14/16)。结论上皮样肉瘤是一种极易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的恶性肿瘤,免疫组化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根治性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案,上皮样肉瘤易于淋巴结转移,区域淋巴结清扫是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