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橛硬化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微钙化与斑块不稳定性及临床特点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jun64224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超声下颈动脉斑块微钙化的特征,评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超声下颈动脉斑块微钙化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及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相关性。
  方法:本研究收集2018年9月至2019年11月期间,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病因符合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分型。通过颈动脉二维超声检测颈动脉斑块数量、回声特征、表面形态及大小,并使用MicroPure成像技术探测斑块是否存在微钙化,记录微钙化的位置和微钙化数量,根据斑块性质分为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对微钙化与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进一步分析斑块微钙化,斑块稳定性和患者临床特点之间的相互联系。
  结果:1.共纳入前循环脑梗死患者118例。其中不稳定组81例,稳定组37例,有微钙化组90例,无微钙化组28例。共探测颈动脉236条,其中3l条颈动脉无斑块,205条可探及斑块。本研究通过二维超声共探测颈动脉斑块230个,其中不稳定斑块121个,稳定斑块109个。有微钙化斑块155个,无微钙化斑块75个。121个不稳定斑块中,有微钙化的99个(81.8%);109个稳定斑块中,有微钙化的56个(51.4%),不稳定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中有微钙化斑块的比例(81.8%vs.51.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二维超声下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的单发微钙化和多发微钙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微钙化位置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元Logistic分析显示有微钙化斑块,相对于无微钙化斑块,不稳定斑块的风险增加(0R=3.451,95%CI=1.831-6.504)。随着二维超声中斑块长度、厚度的增加其斑块的不稳定性增力口(0R=1.085,95%CI=1.025-1.147,0R=1.549,95%CI=1.049-2.287)。
  3.有微钙化斑块和无微钙化斑块二维超声评估的斑块大小有差异,有微钙化斑块长度、最大厚度均大于无微钙化斑块(P<0.05)。有微钙化斑块和无微钙化斑块不同回声特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微钙化斑块中不均质回声斑块比例高,无微钙化斑块中均质高回声、均质低回声斑块比例高。
  4.共检测118例前循环脑梗死患者的236条颈动脉。双侧颈动脉均有斑块患者87例,单侧颈动脉有斑块患者31例,共205条颈动脉可探及斑块,其中139条颈动脉有微钙化,66条颈动脉无微钙化。梗死侧与非梗死侧颈动脉微钙化发生的比例(69.7%vs.65.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运用二维超声和MicroPure成像技术相结合可探测颈动脉斑块的微钙化,有助于临床更准确地评估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
  2.本研究中,斑块大小和斑块存在微钙化是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有微钙化的斑块趋向于不稳定斑块的风险高。
  3.本研究中,微钙化的位置、微钙化的数量与二维超声下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无显著相关性。
  4.颈动脉斑块微钙化与同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在本研究中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报纸
报纸
报纸
报纸
报纸
报纸
报纸
报纸
报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