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双秆栽培杂交制种产量构成及形成机理研究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ar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试验于2007年在南京农业大学江浦试验站进行。通过两个组合的母本(南农优3号母本、南农8号母本)设定单、双秆两种栽培方式处理的研究,探索双秆栽培方式下棉花杂交制种产量品质形成机理及增产增效潜力和技术关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棉花双秆栽培方式杂交制种产量高,种子质量符合国标GB 15671-1995本试验双秆处理3D(南农优3号亲本组合母本双秆处理)、8D(南农8号亲本组合母本双秆处理)杂交制种产量分别比常规处理3S(南农优3号亲本组合母本常规处理)、8S(南农8号亲本组合母本常规处理)增产44.66%、30.98%,这种优势主要是铃数优势所致,杂交结铃数分别比常规处理高55.56%、37.10%,均达极显著水平。双秆处理内围铃种子在子指、健子率、脂肪含量、蛋白含量、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方面与常规处理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且各部位种子质量均达到国标,符合生产用种要求,且单位重量种子数量多,可降低大田播种成本。2棉花双秆栽培方式杂交制种成铃聚载效应明显,制种效率高本试验表明双秆处理开花期推迟,制种截止时间与常规处理相同,制种时间集中。双秆处理3D、8D南京7月6日至25日20d内的平均现蕾强度分别为10.15×104buds·hm-2·d-1、10.5×104 buds·hm-2·d-1,比常规处理3S、8S高76.52%、90.32%;最终有效果节量分别为255.6×104个·hm-2、261.4×104个·hm-2,比常规处理多出39.3×104个·hm-2、42.7×104个·hm-2,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在8月4日至25日期间,双秆处理表现为明显的成铃聚载效应,杂交成铃强度分别为2.77×104 bolls·hm-2·d-1、2.19×104bolls·hm-2·d-1,比常规处理高1.51×104 bolls·hm-2·d-1、1.03×104 bolls·hm-2·dq,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双秆处理杂交成铃率较常规处理高。3D、8D处理的杂交成铃率分别为37.04%、33.08%,比3S、8S处理高出6.47、3.11个百分点,双秆处理可以显著提高棉花杂交制种效率。各处理杂交成铃率均遵循离主茎递减规律,双秆处理内围果节的杂交成铃率较常规处理高,以内围果节为主,进行杂交种子生产,双秆处理可进一步提高劳动效率和种子质量。双秆处理与常规处理相比,相同部位或相同开花时期(8月3日)的棉铃单铃种子干物质积累量、脂肪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随着开花时间的推迟,种子平均干物质积累强度降低、脂肪高速累积时期推迟,但积累时间延长,为品质提供了保证。3棉花双秆栽培方式杂交制种温光利用效率高本试验表明,在2.50×104 plant·hm-2的密度下,双秆处理较常规处理可以极显著的提高光能利用效率。3S、8S处理的光能利用效率分别为7.59×10-8 g·J-1、7.80×10-8g·J-1,而3D、8D处理的光能利用效率分别为1.08×10-7 g·J-1、1.01×10-7 g·J-1,比3S、8S处理高42.25%、29.26%。双秆处理从开花至全部吐絮期间经济产量的光能利用效率同样较常规处理高,3D、8D处理的籽棉的光能利用效率分别为1.74×10-7 g·J-1、1.59×10-7 g·J-1,比3S、8S处理高6.61×10-8 g·J-1、5.15×10-8 g·J-1,分别高61.44%、48.00%。单铃光能利用效率随着开花时间推迟先升高后降低,单、双秆处理分别表现为7月20日、7月27日的杂交铃光能利用效率最高;棉铃发育期间的有效太阳辐射总量和有效积温(≥15℃)趋势亦然,单、双秆处理均表现为8月3日的杂交铃发育期间的有效太阳辐射总量最高,分别表现为7月20日、8月3日的杂交铃发育期间的有效积温(≥15℃)最大;单铃经济产量与有效积温(≥15℃)呈极显著正相关。双秆处理制种时间较常规处理集中,且中期成铃强度优势显著,从高产优质高效的角度出发,双秆处理对温光的利用更为合理。
其他文献
本研究以No.2127-17作为黄籽亲本,中油821作为黑籽亲本和由之而得的DH群体119个株系为材料,进行种皮颜色测定方法的比较和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以及种皮颜色性状QTL的初步定位分析,取得的实验结果和结论如下:1.通过比较两种测定种皮颜色的方法,即种皮色素提取法和UltraScan XE测色仪法,发现两种方法均可用于种皮颜色的定量化分析。种皮色素提取法过程繁杂,不适用于群体材料的测定;相对而言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中国小麦总产量和贸易额均为世界之最。然而,中国小麦品质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主要缺乏强筋和弱筋两类优质小麦
保护性耕作是北方农牧交错带防治农田土壤风蚀的有效技术途径之一,已有的研究主要侧重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下的农田生态效益分析,对保护性耕作的防风蚀机理及技术模式选择等方面
杂种优势的利用是提高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有效途径。玉米(Zea mays L.)是世界上最早利用杂种优势的作物之一。利用不育系进行杂交制种可以免去人工去雄,降低了劳动成本、提高了种子纯度。为了更好地发挥玉米不育系在杂种优势利用中的作用,探讨玉米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本研究以不育系C48-2及其保持系N48-2为材料,采集这两个材料处于花药发育的四分体时期、单核期和双核期的雄穗,剥取花药。使用Trizo
本试验结合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及吉林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课题,探讨适合于吉林省种植的超高产玉米在衰老过程中的一些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在相同环境和栽培条件下种植的超高产(紧凑型)品种——先玉335和普通(平展型)品种——三北9号,于再喇叭口期进行剪根处理通过对剪根处理和正常种植以及与普通品种进行比较,研究剪根处理后对地上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以及产量形成过程中的根系贡献。剪根处理分别为剪根1/4、剪根
金荞麦(Fagopyrum cymosum (Trev.)Meisn)是蓼科(Polygonaceae)荞麦属(FagopyrumMill.)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植物,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原产于我国西南,分布于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