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发性肝细胞癌(Hepta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原发性肝细胞癌发病率为全球最常见癌症的第五位,肝癌死亡率在各种癌症死亡率中居第三位,全球每年有超过50万的新发病例。对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治疗方式,目前手术治疗是最有效的治疗方式。本研究通过比较B型超声引导下肝段染色指导肝切除术结合术中肝段门静脉阻断灌注化疗治疗与一般肝切除术,拟寻找更佳的手术治疗方式。材料和方法:随机选择在2001年9月至2003年12月收入广东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的原发性肝癌患者46例,所有的病例均经过临床、B型超声、肝动脉造影、CT、MRI、AFP定量等检测,临床上原发性肝细胞癌诊断明确(符合1977年全国肝癌防治协会制定的肝癌诊断标准),影像学检查无门静脉癌栓,术前评估均为可进行根治性切除的病例。其中21例进行B型超声引导下肝段染色指导肝切除术结合术中肝段门静脉阻断灌注化疗治疗,其中25例进行常规肝切除术治疗。了解术中出血情况和术后肝功能的恢复情况,并于术后进行随访,了解何时出现肝内转移或复发及两组间近期生存率的区别。统计学处理,用kaplan-Meier法计算累<WP=43>计生存率和复发率;两个样本率比较用χ2检验。两组间的数据比较用秩和检验。根据设计在Windows2000下用SPSS12.0统计软件包进行计算。P<0.05定为显著标准。结果和讨论:根治性肝切除术是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最佳的治疗选择;但如何进行根治性切除的同时,又可最大限度保护余肝功能,是目前肝癌肝脏外科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本研究中所进行B型超声引导下肝段切除术,经肠系膜上静脉的一个属支插入气囊导管,在B型超声引导下插入癌灶所在肝段的门静脉分支。手术操作相对简洁,经肠系膜上静脉属支置管方便,成功率为100%,且对手术时间无明显影响。本研究中结果显示,肝段染色+化疗组(A组)与一般肝切除组(B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183)。本研究所进行的B型超声引导下肝段染色指导肝切除术结合术中肝段门静脉阻断灌注化疗治疗在切除肝段或联合肝段前已阻断该肝段或联合肝段的门静脉分支,使得手术中经门静脉分支失血的因素得以控制,使该手术中的失血较一般肝切除术中的失血明显减少。结果显示,A组患者术中输血明显少于B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1)。由于在本研究中B型超声引导下肝段染色指导肝切除术结<WP=44>合术中肝段门静脉阻断灌注化疗治疗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同时因为精确的肝段切除,对残余肝脏影响少,术后肝功能影响小,术后并发症少。研究结果显示A组患者术后肝功能损伤小、恢复快,且无急性肝功能衰竭;B组术后肝功能损伤较大、恢复较慢,并且有2例发生急性肝功能衰竭,1例因急性肝功能衰竭致死亡。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如表6~9所示。在本研究中,我们在结合肝段染色行精确肝段切除的同时,结合肝段门静脉阻断灌注化疗,用药为丝裂霉素C 20mg、阿霉素 60mg联合灌注化疗,以期杀灭肝内沿门静脉系统播散的微小转移灶。所用化学治疗药物剂量较小,且仅对拟行切除的肝段或联合肝段进行门静脉阻断后灌注,对于其他所剩肝脏组织无影响;在进行化学药物灌注治疗的同时进行术中心电图监测均未发现异常改变。分别于术后第3和7天抽取外周血检测乳酸脱氢酶(LDH)及其同工酶,与一般肝切除组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后,发现二者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如表11-12所示。结果显示术中对拟切除肝段或联合肝段进行阿霉素区域灌注治疗,对心脏无明显毒性作用。在本研究中,我们使用调查表格了解患者术后有无明显的化<WP=45>疗后消化道反应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与一般肝切除术后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后,发现二者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如表10所示。本研究结果示,A组术后2年累计生存率为73.7%,复发率为28.4%;常规肝切除组中,术后2年累计生存率为63.1%,复发率为37.4%。经统计学分析后,尽管二组之间的累计生存率和复发率均无统计学意义,分析其原因,我们认为可能是由于术后随访的时间短,病例数较少而造成的,但是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实验组的生存率及复发率明显地优于对照组。因此认为B型超声引导下肝段染色指导肝切除术结合术中肝段门静脉阻断灌注化疗组的近期疗效好于常规肝切除组,但远期疗效仍有待于进一步评价。小结:本研究中B型超声引导下肝段染色指导肝切除术结合术中肝段门静脉阻断灌注化疗术中出血量少,同时因为精确的肝段切除,对残余肝影响少,术后肝功能影响不大,无一例发生术后急性肝功能衰竭,术后并发症少,病人恢复较快。进行联合灌注化疗对患者肝功能影响小,且近期疗效达到较满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