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属于重型肝炎,是发生在慢性肝病基础上的严重肝功能衰竭[1]。因为其发病迅速、病情严重、进展快、病程长、并发症多、病死率高,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随着对肝衰竭的研究进展,目前对于肝衰竭的发病机制倾向“三重打击”学说。肝衰竭时肝细胞短时间内大量死亡,肝脏解毒能力降低、肠道屏障功能障碍、免疫抑制等,促进了内毒素血症的发生,即肝衰竭发病机制的第三重打击。当前大量的研究证实了在原发性肝损伤的基础上,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LPS)通过诱导巨噬细胞释放TNFα、IL-1、IL-6、PAF、LTs、NO、内皮素、自由基等大量细胞因子与炎性递质,激发内毒素–炎性介质级联反应,从而造成大量肝细胞死亡和肝微循环障碍,进一步加重肝损伤促进肝衰竭病情的发展[2,3]。肝病患者因为其疾病特点,在慢性肝炎阶段就存在肠道细菌的过度繁殖和菌群结构的改变,当HBV对肝实质细胞造成严重损伤时,肝脏处于炎症急性期,肠道蠕动能力和机械清除能力减弱,细菌易位和定植能力增强,大量需氧菌的聚集和繁殖可产生高浓度的LPS[4]。同时,肠道通透性增加、Kupffer细胞对LPS的清除作用减弱、门静脉高压引起的不同程度的门静脉侧枝循环和门体分流导致 LPS绕过肝脏直接进入体循环、外周血灭活内毒素的功能降低以及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所有这些机制最终会导致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ntestinal endotoxemia,IETM)的发生,IETM反过来又会对肝细胞产生直接的的毒性作用、激活Kupffer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以及诱导并激活NK细胞与NKT细胞等。此外,IETM对肝衰竭致命性并发症,如肝性脑病、原发性腹膜炎、肝肾综合征、上消化道出血均有促进作用,因此,预防和控制IETM是成功治疗肝衰竭的关键。目前对于IETM的研究己经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总体来说尚无十分理想的药物,也没有成熟统一的观点。早期、有效阻断内毒素血症的发生,最终会为提高肝衰竭的临床疗效奠定基础。 营养和代谢的损害既可以发生于肝功能代偿良好的病人,也是重型肝炎的一个主要并发症,在肝衰竭患者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已经成为影响病人短期和长期生存率的一个明确危险因素。营养不良发生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肝脏炎症引起的严重消化道症状,另一方面,与肠源性内毒素导致的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及胃肠道功能紊乱有密切的关系。营养不良严重削弱了肝脏的储备和再生能力,显著提高了肝衰竭的病死率。在国外,对慢性肝病患者营养状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对肝衰竭患者营养状况的研究也是以药物引起的肝衰竭或酒精性肝衰竭为多见。对ACLF患者营养状况的大样本研究也较少。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protein-calorie malnutrition,PCM)在ACLF患者中十分常见,但却经常被忽视。许多评估方法都已应用于PCM严重性的分类,临床判断仍是一个有力的评判工具。1999年Kalantar-Zadeh等[5]在传统的主观全面营养评价(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 of nutrition,SGAN)法[6]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良SGAN法,在诊断评判PCM上因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得到改善而逐渐被倡导使用,一些研究也证实其敏感性较传统SGAN法高[7,8]。 目的: 从改善肝衰竭患者消化道症状从而增加患者饮食的角度,探讨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患者住院治疗期间的营养状况,为个体化的临床营养支持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1.对我院2011年7月~2014年12月收治的符合入组标准的ACLF患者按照2:1的比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予以内科综合治疗加中药(大黄、乌梅)煎汤保留灌肠,对照组予以内科综合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每周对患者进行人体指标测量、生化学指标检测、营养状况评分和消化道症状评分,运用统计学进行分析,探讨肝衰竭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消化道症状改善情况及死亡率的情况。 2.回顾性对死亡患者和存活患者进行身体测量学指标和营养状况评分的统计学分析。 结果: 1.试验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消化道症状均有所改善,在0周和2周时,两组患者消化道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4周时,两组患者消化道症状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8周的生存率持续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死亡组患者身体测量学指标和SGAN评分在4周时明显劣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营养状况对肝衰竭的预后有一定的影响,改善肝衰竭患者的营养状况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及时有效地清除肠源性内毒素可以明显改善患者消化道症状,有利于患者增加营养物质的摄入,改善营养状况,为肝细胞的再生奠定物质基础,从而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和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