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中地区是古代中国重要的农区之一,在中国农业历史上具有极强的典型性与特殊性。通过对多种历史资料的运用和分析,可以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上对关中地区丧葬文化形成一系列基本认识。并且,综合应用诸多学科的理论成果,从农业历史的视角来看,可以对关中地区丧葬文化的基本认识进行进一步深入的探讨与解读,并说明关中丧葬文化存在的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首先,从时间的维度对关中地区丧葬文化进行了宏观考察,将关中丧葬文化的发展历程描述为具有鲜明特点的三个阶段:其一为先秦时期,构成丧葬文化的诸因素逐渐起源并获得进一步发展,并在相互合流的过程中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丧葬文化体系;其二为汉唐时期,关中地区丧葬文化的国家文化性质得以凸显,尤其以皇陵为其典型代表,使得关中地区丧葬文化成为整个古代中国深具典型性的丧葬文化体系;其三为唐宋以后,关中丧葬文化获得了一次区域性发展的机会,同时受到诸如传统文化、宗教活动、移民迁徙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成为一支深具区域性特色的丧葬文化体系。其次,从空间的维度对关中地区丧葬文化的总体面貌进行审视,充分利用现有的方志史料,挖掘关中地区丧葬文化的共性特征。总体而言,关中地区丧葬文化的共性是主要的方面,其中:从物质载体来看,关中地区各区域丧葬文化普遍重视棺椁的使用,普遍重视丧服的规格与墓址的选择;从礼仪规范来看,关中地区各区域普遍具有较为繁复的礼仪程序,并且这一繁复的程序贯穿整个丧葬活动的葬前、葬中和葬后;从观念心理上来讲,关中地区各区域在丧葬文化中普遍从心理上趋向于进行厚葬以体现对祖先的孝道观念并获得自身的人际认同,古老的风水理念也是关中各地区在丧葬文化中普遍遵循的丧葬观念。再次,以区域性的自然地理环境为依托,将关中地区划分为东、中、西三个地区进行细致考察,比对方志史料中的微观差异,从而发现关中地区丧葬文化内部的区域性差异同样是存在的。具体而言:关中中部地区由于自古为京畿重地,人文荟萃之所,所以丧葬习俗除了讲究棺椁寿衣、风水和丧葬规模以外,更重视对传统礼仪的遵从;而关中东部地区由于东邻晋、豫,北靠陕北,优越的地理位置便于其从事商业贸易,因而这一地区相对经济实力雄厚,这也就为大办丧事提供了财力保证,因而在丧事上更重视规模程度;关中西部地区丧事在礼仪上稍逊中部,在规模上则低于东部,但该地对风水则颇为讲究;此外,在上述三个区域之外,关中和九嵕山的交错地带,丧事简单,不管是棺椁寿衣还是丧葬规模,大都不肆铺张,同时也不太注重风水。在上述认知的前提之下,以农业历史的学科视角对关中地区丧葬文化进行解读,可以发现,农业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伦理规范、社会心理心态等无不对关中地区丧葬文化的形成、发展及面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体而言,农业民族生产生活方式中体现出的群体性特征,是关中地区丧葬文化中普遍重视丧葬规模、采用厚葬形式、举行繁琐礼仪等一系列共性特征的基本原因;农业民族社会伦理规范在目标追求上体现出的秩序性特征,则是关中地区重视礼仪程序规范、讲究丧服制度、遵从传统礼制的基本原因所在;农业民族社会心理心态中自然崇拜、慎终追远、敬奉祖先等具体内容,则使得关中地区丧葬文化展现出讲究风水、选择土葬、采用棺椁等一些列共性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