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健康贫困及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理论与实践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yi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消除健康贫困成为人类当前主要任务之一。联合国《1997-2006年消除贫困的10年规划》,提出从经济、文化、健康、环境等方面全面消除世界贫困,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现象。2000年9月,189个国家在联合国千年峰会上达成历史性的《千年宣言》,并提出了“千年发展目标”,其中有三个目标直接针对人类健康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的健康水平得到极大程度的提高,但卫生系统的绩效在过去的20年里出现了滑坡现象。一些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的健康差距在经济转型中不断拉大,存在健康的性别不平等、健康的地区间不平等、健康的社会经济不平等等;中国农村存在大量的健康贫困问题,严重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为了消除农村健康贫困,中国政府在农村地区采取多种举措,其中重点之一是:通过政府财政支持的方式,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期望通过疾病经济风险的分担来促进农村居民尤其是贫困人口基本卫生服务的利用,切断“因病致(返)贫”与“因贫致病”间的恶性循环。但是,目前关于农村健康贫困与消除健康贫困的理论不完善、系统研究不足,因此,结合当前农村地区医疗保障制度的试点工作,开展农村健康贫困与消除健康贫困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对于指导我国农村消除健康贫困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对我国消除健康贫困理论的重要贡献。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本研究主要利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主要利用福利理论、人权理论、社会发展理论、公平理论、市场理论、公共政策理论、贫困理论、健康保障理论及卫生统计方法进行理论论证和实证分析。研究的资料来源于各相关文献、湖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及世界银行秦巴卫生贷款项目特困人口医疗救助现场调查资料、国家卫生服务调查资料及其他相关统计资料等。 研究的内容与思路:本研究是在对我国健康贫困的现状、健康贫困内涵的诠释及健康贫困成因、健康贫困形成机制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消除农村健康贫困的运作框架和政策取向;并在结合国内外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消除农村健康贫困的重要策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运行现状、特点、结果进行实证分析,进一步提出改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效果,消除农村健康贫困的策略。 研究的结果: 1.健康贫困是一种参与健康保障、获得基本医疗预防保健服务的机会丧失和能力剥夺而导致的健康水平低下,从而又带来了收入的减少和贫困的发生或加剧。我国农村健康贫困客观存在,而且呈现地域性健康贫困、阶层性健康贫困与政策性健康贫困并存的现象;健康贫困的表现呈现多元化的特征。 2.农村健康贫困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水平的低下、体制与政策的不协调、文化的贫困等因素。由于上述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贫困人口卫生服务支付能力不足、贫困地区卫生资源可得性差、卫生资源使用效率低下、健康保障制度的缺位、不良生活行为等带来健康水平低下、健康服务可及性差、财务风险难以分担,最后形成健康贫困与收入贫困的恶性循环。 3.通过对湖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及全国合作医疗试点的进展情况的实践研究显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减少了24%“因病致贫”的发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参合农民尤其是低收入农民对卫生服务的利用;参合农民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提高;合作医疗基金的补偿具有较高的公平性,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依然存在筹资机制不稳定、管理体制不顺、供方监管乏力、民主参与不足、补偿水平低下等关键问题,影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 4.通过对秦巴项目医疗救助实践、全国医疗救助的发展及国外医疗救助制度的分析和评价显示:我国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体现了政府在消除健康贫困方面的努力,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贫困农民的疾病经济负担,促进其对卫生服务的利用,但目前救助资金短缺、补助水平低下、救助方案设计的不合理,影响了贫困农民对政府提供福利的享受。 5.现行农村医疗救助政策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衔接,有利于改善两种制度的效果,提高消除健康贫困的效率。 建议: 1.关于消除健康贫困理论 (1)政府作为社会公共权威机构,有能力通过其所拥有的经济、政策等手段,来影响卫生资源的配置,促进社会的公平、效率和稳定,消除健康贫困对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危害,因此,在消除健康贫困中:政府应在卫生资源的筹集、组织并提供公共卫生服务中占主导地位;在农村地区组织和建立农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并承担一定的筹资责任;政府有责任动员社会资源参与消除健康贫困,并利用其规制的手段规范各方的行为。 (2)我国健康贫困的特征是区域性健康贫困与阶层性健康贫困并存,为提高消除健康贫困策略的效果,消除健康贫困的政策应该多元化,在消除地域性健康贫困时,要着重解决地域内阶层性健康贫困的问题。 (3)消除健康贫困的政策取向应力主公平、兼顾效率。建立具有一定风险分担功能的、可持续发展、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农村健康保障体系;完善农村卫生服务提供体系及运行机制,促进基本卫生服务的公平、有效提供;促进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与健康保障制度的有机结合等。 2.关于改善医疗救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消除健康贫困的效果。 (1)加大特困医疗救助筹资的力度,拓宽筹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将社会捐赠资金有机融入救助金内,建立稳定的筹资机制; (2)农村医疗救助应该首先以满足基本医疗为主体,兼顾临时性的疾病重大灾害;覆盖的对象应避免将非贫困人口纳入救助范畴;救助的方式应采取分类救助的模式,对五保户、赤贫家庭提高补偿水平,对老年人口、儿童、残疾人、妇女给予倾斜,但同样需要限制对超前服务的利用;在目标人群的选择过程、医疗机构的监管等方面,应充分发挥民主权利的作用。 (3)农村医疗救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衔接与互补,有利于两种制度综合效果的提升。首先需要在保障机制上的互补与衔接。充分发挥社区互助共济作用的基础上,利用政府救助来更具有针对性的消除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健康贫困;在保障水平上的互补;在补偿模式、组织管理、各方行为的监管等方面进行有机结合。 (4)针对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构建不同模式的、具有不同保障水平的医疗保障体系。 (5)在我国农村地区建立管理医疗的保障模式,将农村医疗救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有机融合。 创新点:1.对健康贫困的内涵进行了更深入的诠释,提出健康贫困的根本原因不仅在于经济水平的低下、文化的贫困,另一主要原因在于政策、体制的不协调,丰富和完善了健康贫困的理论。 2.提出消除健康贫困的政策取向:以政府为主导;在消除地域性健康贫困的同时要着重解决地域内阶层性健康贫困;力主公平,兼顾效率,消除政策性健康贫困,促进有效运行的基本卫生服务提供体系与健康保障制度的有机结合。 3.针对农村医疗救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现行衔接状况的论证及提出的三种衔接模式,填补了该方面研究的空白。 4.率先提出在消除农村健康贫困中农民民主权利维护的观点。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分析2013年延边地区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状况及主要恶性肿瘤的潜在寿命损失情况,了解不同恶性肿瘤的危害程度,为延边地区恶性肿瘤的防治与研究工作以及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