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照大类招生和培养是近年来我国很多高校采取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模式。这种新的培养模式使得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很多学生感到迷茫和困惑,在专业决策中出现了盲目和盲从的现象,直接影响了学生在大学后阶段专业学习的成效。如何在大学生专业决策过程中对他们进行指导,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问题。Taylor和Betz将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论运用到对职业领域的研究中,提出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 Efficacy)的概念,指出,具备同等知识和技能水平的个体,在职业选择、职业探索、职业认同、职业态度、工作绩效、职业发展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专业决策一方面包含在职业决策的大框架中,另一方面,又由于其特定的时间限定、决策者所处的具体环境和决策者的心理状态而存在明显的差异。有研究表明,人际适应性和身心症状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明显的预测效应,焦虑与自我效能存在相关,在社会认知理论中对潜在威胁进行调节控制的效能感在焦虑唤起中起着核心作用。本研究认为,专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是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在大学生专业决策中的延展和细化,包括个体对自身的准确认知能力、获取专业信息的能力、根据自身特点与专业特点进行目标匹配和筛选的能力、对专业决策的具体实施进行规划的能力、在专业决策过程中应付困难等所需能力五个方面。在Betz和Taylor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基础上,本研究综合应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来编制量表。正式施测的统计结果表明,本研究所设计的问卷具有合格的信、效度,并验证了对大学生专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构想。此外,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水平和存在焦虑与专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相关性。大学生专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与专业承诺(Major commitment)有显著相关性。大学生存在焦虑的“疏离与孤独焦虑”“无意义与空虚焦虑”、“死亡与命运焦虑”,“谴责与内疚焦虑”维度对大学生适应性有显著的预测效应。大学生适应性中的人际适应性、身心症状表现、环境的总体认同、学习适应性四个因素对存在焦虑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