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这两种微创技术的发展及普及,越来越多的早期胃癌患者可通过内镜下切除获得根治,且术后生存率高,恢复过程快,医疗花费少,同时因内镜手术是一种微创治疗,创伤很小,基本不影响患者之后的生存质量。但不同病理类型的早期胃癌我们在选择治疗方法时也不相同。分化型早期胃癌的内镜下治疗已广泛开展,而未分化型早期胃癌因其淋巴结转移风险较大,恶性程度较高,可否行内镜下治疗目前还有很大的争议。因而,对早期胃癌的检出与组织病理类型的判断,对选择治疗方式有极大地帮助。目的:评估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在早期胃癌病理类型判断中的作用。评价其对实际临床工作的指导的价值。方法:采用于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在我院消化内科,在镜下诊断、组织活检及随后的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确诊为早期胃癌的39个病例,其中24个为分化型腺癌,15个为未分化型腺癌。通过ME-NBI观察病灶表面的微血管结构形态的内镜图像来判断上述病灶的组织病理学分类。比较内镜图像所判断的组织病理结果与其相应的术后组织病理学结果之间的关系,来评估ME-NBI对早期胃癌的组织病理学诊断的准确性。结果:运用ME-NB查看病灶粘膜微血管的构造,参考Nakayoshi的分型标准,将胃粘膜表面微血管形态分型为:精细网格形(fine-network pattern,FNP)和螺旋形(crokscrew pattern,CSP)及未定型3种类型。依照WHO病理分型标准,我们将39例早期胃癌根据内镜下切除标本所提示的组织类型分为分化型早期胃癌组(n=24)和未分化型早期胃癌组(n=15)。对比观察病灶表面微血管结构的形态与其组织病理结果之间的关系,发现精细网格型微血管结构多为分化型早期胃癌(18/20,90%),螺旋型微血管结构基本为未分化型早期胃癌(11/14,78.6%)。还有5个早期胃癌病灶是不能够通过用ME-NBI观察表面微血管结构进行分型。我们的结果表明,39个病灶中的29个病灶的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相匹配,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使用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观察病变部位的微血管结构,来判断早期胃癌的组织病理学类型有较高的准确度。对实际的临床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