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末清初善书运动盛行,以感应篇、功过格、阴鸷文等为主的善书大量涌现于世。功过格最初是一种记录善恶功过的小册子,早期的功过格是道士在修炼时用来记录功过的工具,以因果观、鬼神观、功过格相抵观等为主要思想,显然,这些思想是与儒家思想内核大相径庭的。但在明末清初,大量儒者开始奉行、并改造功过格,而形成儒门功过格。本文旨在通过对明末清初功过格内容与形式的分析,脉络化儒门功过格,探究明清之际儒者利用、改造功过格的现象。功过格原本是具有宗教性的修炼手册,其在修身、教化方面的功用被儒者所重视,并将之转为儒门所用。本文所使用的“儒门功过格”一词主要泛指明末清初,主要由儒者主导、参与编修的,具有一定程度的儒学内涵和儒家目的的功过格。其中贯穿始终的指导思想、行为准则不再是宗教律例,而是儒家的伦理道德。功过格的儒学化改造并不是一个一帆风顺的过程,其中充满了挣扎、斗争与妥协,具体方法是,儒者在改造功过格时,尽可能地利用儒家经典中在某些问题上模棱两可的态度,对抵牾之处进行权宜疏解,同时又将儒家的观点与功过格中杂糅的佛、道信仰划清界限,减弱功过格的宗教性色彩,并加入与之相应的儒家伦理,达到儒学教化的目的。我们可以从功过格到儒门功过格的转化过程中看出儒者们的价值权衡,及其意图所在。儒者对于功过行为的重新赋值,提供新的善恶标准,都蕴含着极其精微而细腻的道德评判,儒者们正是想以此来达到修身达道与教化百姓的目的。儒门功过格从产生到消亡,大略经历了几个阶段,从明初儒者与功过格初步的接触,至明末清初达到成熟,儒门功过格在具体实践中表现出了“修身”与“教化”两种倾向。文章中选取具有师承关系的刘宗周的《人谱》与陈锡嘏的《汇纂功过格》两个文本,以它们为例证来讨论“士人修身型”儒门功过格与“庶民教化型”儒门功过格之间的异同。并以《汇纂功过格》为重中之重,集中探讨“庶民修身型”儒门功过格在教化庶民方面的特色。儒门功过格在内容上虽远不及儒家经典文献的微言大义,其地位亦不及儒家经典那般高高在上,但不管是体例抑或是叙述脉络,儒门功过格都展现出一种“类经典”的特质。儒门功过格是否可以真正深入基层教化,以及影响的广度与深度,实行效果如何等问题,都有待未来进一步探究。明末清初时期多元、变动的历史背景造就了此时儒学多层面发展的特点,本文在着眼于儒者如何通过儒门功过格来展现儒学实践性特质的同时,又将其放入明清儒学转向的整体脉络之中,来讨论明清之际“由虚入实”的经世思潮,以及儒学的宗教化、世俗化倾向。儒门功过格的出现是明清儒学“由虚入实”实践性展开的一个例证,是儒者们对于王学弊病的反思,更是对于明清儒学转向的回应,其出现、发展,至最后的消亡都因循着明清儒学的发展脉络。本文从微观视角出发,由小见大,试图观察儒者们在时代困境与选择下的坚持和妥协,理想和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