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根系多环芳烃的短距离和长距离运输过程研究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eryan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多环芳烃在环境中的高残留、可在植物体内积累并能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因此研究者对多环芳烃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过程给予了很大的关注。植物吸收运输多环芳烃的过程与机制研究对于农产品的安全生产和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至关重要,然而迄今尚未见有关于多环芳烃在植物根系内的短距离运输和由根部向地上部的长距离运输过程的报道。为此,本文通过水培实验,对植物根系质外体溶液的提取方法进行了探索,对植物根系质外体和共质体多环芳烃吸收特征差异进行了分析,同时研究了植物根系吸收多环芳烃后茎部伤流液成分的变化,最后探讨了植物根系质外体和共质体多环芳烃吸收运移的影响因素。论文主要结论如下:植物根系质外体溶液的提取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小麦根系质外体菲提取量随真空度、真空时间、离心力与离心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在一定范围内,小麦根系质外体内六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的活性随各因素的增加而升高。依据质外体溶液受原生质污染程度小于1%且尽量提取完全的原则下,真空渗透离心提取法的最佳真空度为70 kPa,最佳真空时间为10 min,最佳离心速率为3068 r·min-1,最佳离心时间为15 min。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不同温度处理小麦根系质外体和共质体菲吸收量随提取时间的延长而增加,随营养液中菲的浓度的增大而增加。在不同温度处理中,35℃处理小麦根系质外体和共质体菲吸收量最大。在相同温度条件下,小麦根系质外体与共质体对菲的吸收存在显著性差异,共质体对菲的吸收量高于质外体部分。由小麦根系质外体和共质体菲吸收的动力学和热力学可知,温度越高,反应速率常数越大,小麦根系质外体和共质体菲吸收的活化能都为正值,且共质体活化能小于质外体,因此共质体菲吸收易于质外体。伤流液组分分析表明,玉米伤流液中菲高于小麦伤流液,且存在显著性差异CP<0.05)。菲处理降低了玉米和小麦植株的伤流液强度,玉米和小麦菲处理后伤流液中有机物质可溶性蛋白含量明显升高(P<0.05),玉米甲酸增加显著,小麦甲酸增加不显著,但铵态氮、钾、有效磷及pH显著下降(P<0.05)。由此推测,多环芳烃在植物体内的长距离运输与可溶性蛋白关系密切,并且对植物营养物质的运输有抑制作用。植物根系质外体和共质体多环芳烃吸收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黑暗与根系地上部剪切处理能够降低小麦根系质外体的菲吸收。25℃处理小麦根系共质体的菲吸收显著高于4 ℃处理,抑制剂2,4-DNP和钒酸钠抑制了小麦根系共质体的菲吸收。
其他文献
提出一种基于GIS的简单、快速和直观的3维地质建模及可视化方法。利用ArcGIS的VBA语言编写钻孔数据提取程序生成钻孔3维模型;通过空间插值工具生成地层的TIN表面模型,并基于矢量化工具获取的断裂线生成断层的3维表面模型,从而组合成地质构造的结构模型。此外,利用C#语言基于SceneControl组件开发了3维地质可视化系统原型,并对构建的地质结构模型进行了展示。系列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操作
本研究从高校体育馆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其具体应用进行了大致说明。从营销的角度深入剖析了当前营销面临的难题,并且尝试着剖析原因。以案例的方式,对营销发展中的策略进行了
为了解决某发动机ECU支架开裂失效问题,首先采集ECU与车架端的实车加速度,并且将其时域信号转换为频域信号。然后基于有限元方法建立ECU支架分析模型,对其进行频率响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