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急性肺栓塞(APTE)患者抗凝、溶栓治疗前后右室心肌应变、应变达峰时间的特点,探讨二维斑点追踪(2D-STI)技术在APTE患者疗效评价的价值。观察不同程度APTE患者右室侧壁心肌应变的特点,探讨2D-STI技术定量分析不同程度APTE患者右室局部收缩功能改变的价值。方法:临床及CT肺动脉造影(CTPA)确诊的急性肺栓塞患者34例,其中25例于治疗后(17.64±7.93)天再次行超声检查;根据临床标准将其分为大面积APTE(15例)、次大面积APTE(10例)、非大面积APTE(9例)三组。正常对照组30例。应用STI技术测量并记录右室侧壁及室间隔的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内膜(ENDO)及外膜(EPI)下的心肌纵向收缩峰值应变(PSS)和应变达峰时间(ST),并计算达峰时间均数(STM)和标准差(STSD)。结果:①心内外膜下,APTE患者治疗前右室侧壁及室间隔各节段PSS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心内膜下,APTE患者治疗后右室侧壁及室间隔各节段PSS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右室侧壁及室间隔心尖段PSS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节段PSS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心外膜下,APTE患者治疗后右室侧壁及室间隔各节段PSS均高于治疗前,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APTE治疗前后ENDO-STSD、EPI-STSD高于对照组,APTE治疗后ENDO-STSD、EPI-STSD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①大面积、次大面积APTE患者右室侧壁内、外膜下心肌各节段PSS低于对照组(P<0.05),非大面积APTE患者右室侧壁内膜下中间段及外膜下各节段PSS低于对照组(P<0.05)。②非大面积、次大面积、大面积APTE患者右室侧壁各节段心肌PSS依次减低。大面积与次大面积APTE患者间右室侧壁内、外膜下各节段心肌PS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面积APTE患者内外膜下基底段、中间段及内膜下心尖段心肌PSS低于非大面积组(P<0.05);次大面积APTE患者内外膜下基底段及内膜下心尖段心肌PSS低于非大面积组(P<0.05)。结论:1.APTE患者右室心肌各节段PSS减低,心肌应变达峰时间标准差增大;APTE治疗后有所恢复,但心肌应变仍减低,应变达峰时间标准差仍高于对照组。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可客观评价APTE患者治疗后疗效。2.大面积、次大面积APTE患者右室侧壁心肌应变显著降低,非大面积APTE患者右室侧壁部分节段心肌应变降低,2D-STI技术可定量评价APTE患者不同程度栓塞时右室局部收缩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