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印楝种仁作为原料,用超临界CO2和常规溶剂萃取,共得到三种粗提物:超临界CO2萃取物,乙酸乙酯和石油醚提取物。乙酸乙酯提取物用硅胶柱分离得到8种组分,将其中抑菌效果好的组分再进行分离,得到6种成分,分别以番木瓜炭疽、辣椒疫霉、香蕉炭疽等9种植物病原菌为供试菌种进行抑菌活性试验,并对6种活性成分进行结构和稳定性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三种粗提物的抑菌活性印楝超临界CO2、乙酸乙酯和石油醚提取物对9种供试菌的抑制作用效果不同。生长速率法表明,超临界CO2萃取物的平均抑菌活性最强,乙酸乙酯提取物次之,石油醚提取物平均抑菌活性最差,9种供试菌种中辣椒疫霉表现最敏感,3种提取物对辣椒疫霉的EC50分别为0.2155mg/ml,0.2017mg/ml,1.7458mg/ml。虽然超临界CO2萃取物对供试菌的平均抑制作用最强,但萃取率较常规溶剂的提取率低,相对应的原料消耗最大,因此本试验采用常规溶剂的提取物进行进一步试验。
2、乙酸乙酯提取物分离组分的抑菌活性乙酸乙酯粗提取物经硅胶柱的分离,收集到8种组分,分别对供试菌种进行抑菌活性测验。8种组分中,组分E22~F1抑菌效果最好,与其他组分差异显著,D1~D17、C6℃9、G15~G35的抑菌效果较差,平均抑制率为14.63%、10.40%和3.80%。各组分的平均抑菌活性大小顺序为:E22~F1>E10~E16>D20~D27>G1~G14>F2~F14>D1~D17>C6℃9>G15~G35。
3、印楝抑菌活性成分的结构研究剔除8种组分中抑菌作用较差的组分D1~D17,C6℃9和G15~G35,对其他组分进行分离净化,得到6种成分。对印楝6种成分进行结构研究,研究结果:G1~G14-4为印楝素A(Aza-a),分子量720;F2~F14为印楝素B(Aza-b),分子量662;E10-E16为desacetylnimbin,分子量498;G1~G14-2为desacetylsalannin,分子量554;D20~D27为nimbin,分子量540:E22~E30为salannin,分子量569。
4、印楝6种成分的抑菌活性抑菌活性试验发现6种成分对供试菌种均有抑制作用,抑制强度顺序为salannin>desacetylnimbin>Aza-a>nimbin>Aza-b>desacetylsalannin。当浓度为0.4mg/ml时,抑菌活性最强的为salannin和desacetylnimbin,二者间差异不显著,进一步证明了E22~E30即salannin的抑菌活性。
5、供试菌种对供试物的敏感性印楝活性物质对供试菌种的抑菌活性结果表示,对辣椒疫霉和番木瓜炭疽的平均抑制效果最好,根据EC50值比较,对辣椒疫霉的活性顺序为salannin>Az-a>Az-b>nimbin>desacetylnimbin>desacetylsalannin>超临界CO2萃取物>乙酸乙酯提取物>石油醚提取物;对番木瓜炭疽的活性顺序为salannin>desacetylnimbin>nimbin>desacetylsalannin>Az-a>Az-b>超临界CO2萃取物>乙酸乙酯提取物>石油醚提取物。试验证明在以上活性物质中salannin的抑菌作用最强。
6、6种成分的稳定性试验人工模拟一个自然环境,对印楝6种成进行稳定性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印楝6种成分极易降解,随着试验时间的增大,降解速率明显增大。在试验条件下,前12小时的降解率最大,没有光照的时间段降解速度减慢,在24h后印楝素A、印楝素B、deacetylnimbin、deacetylsalannin、nimbin和salannin六种成分的残留率仅为25.81%、43.91%、19.9%、10.74%、15.48%、1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