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卵母细胞形态学评分,是通过光镜下观察卵母细胞的形态并没有损害卵母细胞和胚胎的生物活性,不会影响其发育潜能,故很适合应用于辅助生殖等生物技术领域。透明带也是我们日常评价胚胎和卵母细胞质量和发育潜能的指标之一。已有研究报道,透明带蛋白组成、厚度、颜色或者形态异常均可以影响受精、胚胎发育潜能和种植率。暗色透明带在透明带异常中发生率较高,且受精率和胚胎发育潜能低下。为了更进一步了解暗色透明带的患者IVF-ET结局的差异,本研究从另一角度即卵子本身的质量来探究这一问题。研究目的:分析暗色透明带(Dark Zona Pellucida, DZP)卵母细胞来源的胚胎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并从细胞的超微结构和分子水平去深入研究DZP卵母细胞质量下降、受精率低及胚胎发育潜能差的原因。为分析和评估卵母细胞质量和胚胎发育潜能,提供了新的标准和理论依据。研究对象和方法:1.收集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生殖中心2010年11月~2012年6月共268名接受IVF或ICSI治疗的不孕症患者。在一次促排周期中出现DZP卵子的患者为研究组,其中研究组A共47例(33例IVF,14ICSI周期),为取出的卵母细胞中部分卵母细胞的透明带正常,部分卵母细胞为DZP的患者,研究组B共22例(8例IVF,14ICSI周期),为全部卵母细胞均是DZP的患者;同期全部卵母细胞带正常透明带(Zona Pellucida,ZP)的患者206例(143例IVF,63ICSI周期)的为对照组。三组患者的年龄均小于等于36岁,不孕原因均为输卵管因素和/或男方因素(弱精子症、梗阻性无精子症等)等,并排除染色体异常、卵巢低反应等疾病。比较三组间的患者一般情况及妊娠结局。统计学方法采用单因素ANOVA检验和χ2检验。2.收集我院生殖中心行IVF-ET新鲜周期未受精的卵母细胞共23枚,其中带有DZP卵母细胞11枚,正常卵母细胞12枚。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暗色透明带的卵母细胞和正常卵母细胞,对透明带,卵母细胞卵周隙,卵母细胞细胞器等超微结构进行分析。3.分别收集DZP卵母细胞和正常卵母细胞的颗粒细胞,利用实时定量荧光PCR和Western-Blot对颗粒细胞中Cx43、Cx37mRNA和Cx43、Cx37蛋白的表达量进行测定。结果:1.三组患者的IVF临床数据:三组患者年龄,不孕年限,基础激素,卵巢刺激用药天数,Gn用药总量,注射HCG日内膜厚度及E2值和移植周期数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A与正常对照组在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和妊娠结局上并未见明显差异。而研究组B的2PN受精率(59.4%vs.76.3,IVF受精;67.7%vs.82.3%,ICSI受精)、优质胚胎率(51.7%vs.66.0%)、胚胎种植率(18.6vs.34.5%)、临床妊娠率(25.0%vs.53.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2.透射显微镜下观察DZP卵母细胞和正常组卵母细胞发现卵周隙,细胞胞质中皮质颗粒、高尔基体,粗面内质网和核糖体等细胞器与对照组相比未发现明显异常。但DZP卵母细胞中ZP内电子致密物明显增多,胞质中异常线粒体比例增高、液泡明显增多。3.利用荧光定量PCR扩增检测Cx43、Cx37mRNA在颗粒细胞中的表达,发现在DZP卵母细胞的颗粒细胞中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选取DZP颗粒细胞及正常颗粒细胞,利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Cx43、Cx37蛋白含量。结果显示,DZP卵母细胞的颗粒细胞中Cx43、Cx37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结论:研究组B的2PN受精率、优质胚胎率、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较正常对照组均显著降低,有统计学差异。另外透射电镜结果显示DZP卵母细胞ZP内电子致密物增多、胞质中线粒体受损,液泡明显增多;DZP卵母细胞的颗粒细胞中Cx43、Cx37mRNA和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这些结果表明DZP卵母细胞中可能存在胞质发育不成熟,卵母细胞和颗粒细胞间隙连接受损,从而导致DZP卵母细胞质量下降、胚胎发育潜能低、妊娠结局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