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造影剂是影像检查、介入治疗最常用的医学试剂。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介入技术的不断提高,适应证扩大,可接受治疗的患者逐年增加,疑难病例增多,造影剂使用剂量随之相应增加。造影剂相关并发症如:心肌毒性作用、造影剂肾病以及造影剂对血小板激活与聚集功能的影响等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造影剂相关心肌毒性、造影剂肾病近年已进行了较多基础与临床研究,其研究结果对指导临床实践产生了重要作用。但是,造影剂对血小板功能影响的研究国外已经进行了一些基础与临床试验,但未得出一致性结果,而国内未有此类研究。通过研究离子型造影剂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检测使用不同诱导剂下的血小板聚集率,以了解造影剂影响血小板聚集功能的主要途径,进一步指导临床药物选择。方法:选择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行射频消融术的住院患者22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13例,年龄14~64岁,平均年龄38.00±15.01岁。所有病例均除外近1月内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嘧达莫、华法林及肝素、低分子肝素等抗血小板、抗凝药物,血液系统疾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急、慢性感染等影响因素。患者均在静脉鞘管放置成功后,静脉注射离子型造影剂(76%复方泛影葡胺注射液)30ml,在注射造影剂前、注射后10分钟、20分钟分别抽取静脉血5ml,采用CHRONO-LOG血小板聚集仪以全血阻抗法测定以肾上腺素、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为诱导剂的血小板聚集率。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内各时间点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在以花生四烯酸为诱导剂的血小板聚集率检测中发现,静脉注射造影剂前血小板聚集率最低,为10.68±4.79 Ohms,静脉注射造影剂后10分钟血小板聚集率达到最高,为13.09±4.55 Ohms,静脉注射造影剂后20分钟血小板聚集率有所降低,但仍高于静脉注射造影剂前,为12.73±5.20 Ohms,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注射造影剂前与静脉注射造影剂后10分钟,以花生四烯酸为诱导剂的血小板聚集率存在统计学差异,注射造影剂前与静脉注射造影剂后20分钟比较未达到统计学差异,静脉注射造影剂后10分钟与静脉注射造影剂后20分钟比较亦未达到统计学差异。以肾上腺素为诱导剂的血小板聚集率检测结果表明,注射造影剂前血小板聚集率最低,为8.83±3.23 Ohms,静脉注射造影剂后10分钟达到最高,为10.75±5.22 Ohms,静脉注射造影剂后20分钟血小板聚集率有所降低,但仍高于静脉注射造影剂前,为9.92±5.76 Ohms,但前后三次比较未达到统计学差异。在腺苷二磷酸为诱导剂的血小板聚集率检测中,注射造影剂前为10.77±5.58 Ohms,静脉注射造影剂后10分钟血小板聚集率降至最低,为10.45±5.36 Ohms,静脉注射造影剂后20分钟血小板聚集率升至最高,为11.18±6.06 Ohms,但前后三次比较未达到统计学差异。结论:通过全血阻抗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率,在以花生四烯酸为诱导剂的血小板聚集率检测中,离子型造影剂(76%复方泛影葡胺注射液)静脉注射前血小板聚集率最低,静脉注射后10分钟最高,注射造影剂前、注射后10分、20分三次血小板聚集率之间达到统计学差异,两两比较显示注射造影剂前与注射后10分钟血小板聚集率达到统计学差别,其余两种诱导剂未显示出离子型造影剂静脉注射前、注射后10分、20分对血小板聚集率影响的差异。表明造影剂复方泛影葡胺可以促进血小板聚集,在其促进血小板聚集过程中花生四烯酸途径起到主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