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柴达木盆地形成于中新生代,是我国西北地区主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已经经过了近60年的勘探历程。但是由于柴达木盆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其它诸多因素的制约,使盆地整体勘探程度较低。 本文是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柴达木盆地的构造演化、变形格架及盆地类型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详细的研究。本次研究主要是利用柴达木盆地的沉积学特征、构造形态的展布规律及变形格架特征和柴西地区部分钻井岩芯样品的裂变径迹数据来开展工作的。文中探讨了柴达木盆地自燕山运动以来所经历的构造运动学过程,并对柴达木盆地的原型盆地类型进行了划分;提出了自中生代末期以来柴达木盆地沉积、沉降中心发生了自西向南东方向的弧形迁移规律;利用裂变径迹对构造热事件的回应信息,根据磷灰石和锆石的裂变径迹的表观年龄分布图和磷灰石的径迹长度配分图判识了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的构造运动学过程,论证了构造热事件的期次及其持续的时间等。 本次研究的新认识主要有:①通过对柴达木盆地西部断拗区钻井岩芯样品的磷灰石和锆石裂变径迹研究,结合盆地构造发展史及其它地质资料,提出自燕山运动以来盆地主要经历了三期构造热事件的作用:晚侏罗纪—白垩纪构造热事件(160 ~65+5Ma)、古近纪构造热事件(65 ~25±5Ma)、新近纪—第四纪构造热事件(20+5 Ma ~现今);②提出了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构造动力机制转换及盆内构造演化和变形格架形成的动力学控制条件;③将柴达木盆地不同时期发育的原型盆地类型分为侏罗纪(北缘)为分割性沉降断陷群和晚侏罗纪~古近纪(西部)为与走滑作用有关的挤压型盆地,即具扭动性质的压陷型分隔性断块拗陷盆地(断拗结合),新近纪~第四纪柴达木盆地为统一的压陷型沉降拗陷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