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行椎体成形术的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sis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邻椎再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从2016年6月-2018年6月221例行单节段椎体成形术治疗OVCF获得完整随访的患者,分别收集患者可能导致再骨折的因素如: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椎体骨折病史、骨折位置(胸腰段、非胸腰段)、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T值、术前椎体高度、术后椎体高度、椎体高度恢复率、术前椎体局部后凸角度、术后椎体局部后凸角度、局部后凸角矫正角度、骨水泥弥散类型(骨水泥渗出至椎间隙、骨水泥同时接触上下终板、骨水泥偏一侧分布)、骨水泥量、骨水泥穿刺途径(单侧、双侧)、手术方式、抗骨质疏松治疗方式(基础用药,即骨化三醇+钙尔奇D;基础用药+特立帕肽)、腰围支具佩戴时间、入院时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术后第一天VAS评分、手术前后VAS评分变化值等随访资料。应用t检验与χ~2检验行单因素分析,找出术后邻椎发生再骨折的可能危险因素。然后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确定邻椎发生再骨折的高危因素。结果:221例经椎体成形术治疗的患者,有35例(15.8%)患者发生再骨折,其中邻椎再骨折者22例(9.95%),邻椎再骨折组中男性3例,女性19例;非邻椎再骨折者13例,其中男性2例,女性11例。邻椎再骨折患者和非再骨折患者共计208例。经单因素分析发现邻椎再骨折组与非再骨折组骨密度T值、椎体高度恢复率、局部后凸角矫正角度、骨水泥渗出至椎间隙、骨水泥同时接触上下终板、骨水泥偏一侧分布、抗骨质疏松治疗方式(基础用药、基础用药+特立帕肽)的P值<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年龄、性别、骨水泥量、椎体骨折病史、腰围支具佩戴时间、手术方式、手术部位、穿刺途径、手术前后VAS评分变化值P值>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再将上述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骨密度T值,椎体高度恢复率、骨水泥渗出至椎间隙、骨水泥同时接触上下终板、骨水泥偏一侧分布P值<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抗骨质疏松治疗方式(基础用药、基础用药+特立帕肽)与局部后凸角矫正角度经多因素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骨密度降低、椎体高度恢复率过大、骨水泥渗出至椎间隙、骨水泥同时接触上下终板、骨水泥偏一侧分布可能是椎体成形术后邻椎再骨折的危险因素,因此,我们应坚持合理的抗骨质疏松治疗,适当补充钙离子和维生素D,同时手术过程中应该仔细操作,尽可能减少骨水泥椎间隙渗漏,减少骨水泥与椎体终板的接触,使骨水泥在椎体内弥散均匀,以减少术后邻椎再骨折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