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实现法治的条件研究

来源 :华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ba_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从追溯法治的渊源及其流变出发,得出法治的概念。并由此总结出法治生成的条件有:市场经济、市民社会、民主政治和理性意识。以此为基础,对我国实现法治的条件进行了探讨。 在第一章,通过总结建国后我国在法治建设方面的教训和改革开放实践对法治的推动和需求,论证了我国确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国方略的必然性。 在第二章,从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法治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入手,探讨了我国实现法治的经济条件。指出应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我国实现法治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在第三章,首先探讨了市民社会的演变和概念,论证了市民社会与法治的内在联系。认为我国应积极培育市民社会,促使其生成,为我国实现法治提供现实的社会基础。建议用社会制度、社会政策的创新来实现这个目标。 在第四章,论证了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的结合,为法治构筑了制度基础。接着分析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状况,认为我国应积极稳妥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为实现法治提供制度条件,并探讨了几项措施:党政分开、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监督、司法体制改革。 在最后一章,论述了法律意识的功能和作用,指出法律意识的理性化是实现法治的文化条件。认为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与实现法治之间存在矛盾,并探究了矛盾的解决措施。 文章的结论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成,市民社会的生成,民主政治的发展,公民法律意识的理性化,我国必将实现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
其他文献
刘照如的小说创作始于八十年代末期,至新世纪初他已经成长为一个在山东文坛乃至当代文坛具有一定影响的作家,他的文学创作主要以中、短篇小说写作见长。本文试图从刘照如小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