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黑龙江垦区x管局为例,运用社会表征理论视角,围绕老年人尊严表征的基本内容、尊严表征的影响因素、老年人尊严表征获得过程三大主要问题,采用质化导向的半结构式访谈、参与观察方法对老年人尊严的社会表征进行了研究。 研究发现,不同于西方和以往学术意义上对尊严的理解,老年人对尊严的表征极具本土化特色。老人们受个体社会经济地位、年龄特征、时代精神烙印和地域精神内化等因素影响,对尊严的社会表征呈现不同的维度。根据笔者研究所得,老年人对尊严表征的基耦主要围绕在以下四个维度上:一是老人将能满足物质基本保障视为尊严的社会表征,认为“吃饱穿暖”既为尊严;二是多数老人将子女成就与发展作为自我价值的一部分,以此获得自尊感受,认为“儿女发展得好”就是我的自尊。至此,老人将子女的发展状况视为对尊严的社会表征;三是老年人自我行为期待的实现,由于年龄特征影响,老人会对自我行为有所要求和期待,“我这么大岁数了,应该说句公道话”、“到我这岁数就应该给大家多做点贡献”等这些日常生活中老人对自我行为期待、要求得以实现和达成就是老人心目中尊严的获得,也是他们对尊严的表征;四是国家、社会给予的尊重与承认,这是老人对尊严的表征中他尊内容的重要来源,从他人和社会对待老人的态度到国家对历史的肯定都形成了老年人的尊严表征。 本研究还探究了老年人对尊严表征的形成过程,这一动态的获得路径主要体现在老年人首先将尊严锚定在“好的”、“理想的”价值序列中,并具体化为“得到他人尊重”、“获得赞许”等具体感受上,最终又在不断的交流和实践中依据自身实际得出尊严表征的基耦。并且,在锚定、具体化、得出基耦这一系列步骤中,凸显了包括群体认同、参照群体、交流媒介等因素对老年人尊严表征获得的重要影响。然而,最终所得出的这些尊严表征的基耦还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价值观念的不断变化又进入到新一轮的调整与更新过程之中,这也是表征形成、发展的动态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