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我国沿海地区,广泛分布深厚软土地基。建设在软土地基之上的交通设施产生超预期的沉降,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交通荷载。过大变形将导致道路的不均匀沉降,甚至失稳等灾变,造成高额的维护成本,乃至威胁行车安全。考虑到交通荷载作用的长期性与复杂性,有必要开展考虑交通荷载下主应力轴旋转的多向耦合应力路径下土体变形响应的长期循环试验研究。但同时,复杂的试验过程和先进的仪器设备,也导致对试验仪器的依赖性加大,难以普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C08002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77850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沿海地区,广泛分布深厚软土地基。建设在软土地基之上的交通设施产生超预期的沉降,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交通荷载。过大变形将导致道路的不均匀沉降,甚至失稳等灾变,造成高额的维护成本,乃至威胁行车安全。考虑到交通荷载作用的长期性与复杂性,有必要开展考虑交通荷载下主应力轴旋转的多向耦合应力路径下土体变形响应的长期循环试验研究。但同时,复杂的试验过程和先进的仪器设备,也导致对试验仪器的依赖性加大,难以普及到实际工程应用中。因此,研究软粘土在交通荷载下变形特征,探究常规试验结果对复杂试验的可替代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实用价值。本文利用GDS动三轴试验系统及动空心圆柱扭剪试验系统,对原状温州饱和软粘土及其重塑土,进行了一系列的复杂应力路径下的静动力试验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基于原状土三轴试验结果,发现单调加载和单向循环加载这两种完全不同的加载方式在三维空间p’-q-εa(εapeak)内具有共同的应力应变关系曲面。由此建立起一种基于残余应力和峰值应变曲线的静动力关系,并提出了一种预测方法,能以单调加载三轴试验结果来评估土体在循环荷载下的响应。该方法经其他文献试验数据验证,预测效果良好。为进一步探究上述模型的普适性,进行了单调试验与双向循环加载试验的比较,其中双向循环加载试验采用了极低频率0.001 Hz及常用频率0.1 Hz两种不同频率。试验发现和单向循环加载类似,受双向循环加载的土体响应在σres-εa平面内也具有唯一的关系曲线,且该曲线并不受应力水平甚至加载频率的影响,上下极点的关系曲线也是相互重合的。2.在不排水条件下,对重塑软粘土进行了一系列的中主应力系数恒定的、不同大主应力方向角的剪切试验,以及一系列不同中主应力系数、不同偏应力水平的纯主应力轴连续旋转的大周数循环加载试验。发现中主应力系数对软粘土在纯主应力轴旋转下的变形响应有一定影响。一般来说,在每个主应力轴旋转周期内,非共轴大小与大主应力角的变化关系是固定的,且在长期循环加载下该关系并不随循环次数变化,平均非共轴大小随着偏应力或广义偏应力的线性减小,中主应力系数对此关系影响较小,当应力水平极低时,平均非共轴大小约为45°。加载速率对周期内平均非共轴大小影响较小,但对非共轴在周期内的波动幅度有一定影响。各应力水平下得到的主应变增量大小和非共轴角度大小之间的关系曲线在半对数坐标下呈近似的线性关系,主应变增量大小随着非共轴角大小的增大而减小,且中主应力系数对该线性关系影响甚微。3.通过不排水条件下对饱和软粘土进行的一系列不同竖向循环应力比和扭剪应力比的交通荷载应力路径循环扭剪试验,发现扭剪应力水平对软粘土循环荷载下竖向刚度软化及塑性应变的累积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并且该影响随着竖向循环应力比的增大而增加。该现象可以从应力路径和相关静力试验所得应变包络面之间的关系解释。考虑主应力轴旋转的温州软粘土容许循环应力比为0.22,建立了考虑主应力轴旋转的软化指数经验模型和累积应变经验模型,发现软化指数和累积应变的关系曲线具有一定的唯一性,并不受竖向循环应力比VCSR、扭剪循环应力比η和循环次数N影响。4.通过对K0固结天然温州软粘土在不排水条件下进行不同扭剪应力比和不同循环应力比下的大数目(10,000次)交通荷载应力路径循环扭剪试验,确定了考虑主应力轴旋转下K0固结温州软粘土的临界动应力水平——即门槛循环应力比、容许循环应力比和临界循环应力比的范围。提出可将容许循环应力比(0.114~0.143)作为道路工程沉降控制的准则。与三轴试验结果相比,考虑主应力轴旋转时,道路设计中对动应力的控制应更为严格。5.基于K0固结软粘土在大数目交通荷载循环加载下的室内单元体试验结果,建立了考虑主应力轴旋转的交通荷载下软粘土累积应变发展的经验公式。同时,根据车流量及重型卡车吨位等计算得出路基土下不同深度所受动应力水平。采用试验得出的经验公式对该道路路段沉降进行预测,预测结果优于常规只考虑静载做出的沉降预测,也优于考虑循环荷载却未考虑主应力旋转影响进行预测的结果。该经验公式可以通过引入主应力旋转参数η来实现NPSR累积应变和PSR累积应变的直接转换,这意味着经验公式可以只通过循环三轴试验数据来建立。而如前所述,循环三轴试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能以常规单调加载三轴试验数据进行评估,这将大大促进复杂交通荷载试验研究结果向实际工程应用中的转化。6.影响交通荷载产生道路沉降的因素主要为路堤厚度和受力历史。在相同情况下,随路堤厚度增加,交通荷载引起的沉降量减小。在路基处理中,较高的超载预压高度有利于减少车辆引起的沉降。这是由于路基高度的增加和超载预压降低了循环应力比。降低CSR有利于减小主应力旋转对于道路沉降造成的不利影响,较重的卡车产生较大的动应力,产生垂直累积变形的土层也较深,在交通运输中,车重比交通量对道路沉降影响更为重大。
其他文献
综合执法改革试点以来已经历三个阶段,目前正处在整合审批服务执法资源下沉街道乡镇阶段。基于基层调研梳理综合执法改革中遇到的职责边界不清、集中处罚事项过多、"小马拉大车"、案件移交不到位、查处取证难、配合保障机制不健全等矛盾和问题,推出优先采取配合大部门制改革的部门领域内综合执法为主要路径的改革建议,提出综合执法行政处罚职权划转应遵循依法划转、管理权与行政处罚权相统一、执法高效、有限集中等原则,集中与
弧齿锥齿轮在啮合过程中会产生啮合冲击、振动和噪声。对齿轮进行动力学分析,探讨惯性载荷、主动轮转速、加速时间等因素的改变对齿轮的啮合特性带来的影响,并根据分析的结果获得齿轮齿面的接触力和齿轮角速度变化曲线图,以此来确定齿轮啮合特性。结果表明:惯性载荷、主轮转速及主轮加速时间会影响齿轮的传动特性,影响其工作效率,试验输出的变化曲线波动频率较小,能较好地模拟齿轮的啮合过程,得出的数据更具有价值。
海底管道是海上油气开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管-土相互作用机制是管道可控屈曲设计的关键,需准确预测土体的侧向阻力以保证管道按预定模式发生屈曲。本文采用连续极限分析法(SLA)系统地分析了管道在施工和服役过程中海床地基的极端大变形及管土相互作用,提出了管道动态安装埋深、水平向位移过程中地基抗力等分析模型,最终探讨了深海管道管土相互作用分析流程及侧向屈曲安全防控措施。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建立了考虑土
对于任何一个实际工程结构,由于受各种环境荷载和使用荷载的作用,从投入使用开始就面临着损伤累积的问题,随着动静荷载的长期效应、长久的环境侵蚀,结构损伤会日益严重,为保证结构在服役过程中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对结构进行有效的损伤识别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较为全面的回顾了基于结构振动的损伤识别方法的研究现状,采用传递熵理论对工程结构进行非线性动力识别,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两个不同位置
一、联系生活,认识小虾师:(出示"小虾"剪影)小朋友们,今天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细细观察它的特征,猜猜它是谁?生:小虾。师:对啦!它可是今天这堂课的主角,让我们把它的名字写到黑板上。(板书课题)师:生活中你肯定见过它,咱们先来聊一聊,你见到的小虾是什么样的。
飞速增长的城市化率让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使用到现代的设施和基础工程。即便如此,低收入社区的居民似乎仍旧在某种程度上经历着物质上、社会上或经济上权利被剥夺的情况。近年来,城市生活质量这个词汇在各类研究中被讨论,这是对这些权利剥夺的现状所作出的回应,因为这个问题已经在世界各地的城市中出现。城市生活质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有关物质财富的函数。通过分析一系列包括社会文化、劳动力市场压力、经济发展、环保卫生和社
张拉整体结构由不连续的压杆和连续的拉索构成,预张力在结构的内部形成连续的闭合回路,并与离散的预压力相互平衡。动态张拉整体结构利用了张拉整体结构形态与结构内力相关的特性,在结构内部引入驱动构件,通过改变构件长度和构件内力水平实现了对结构的形态与运动控制。本文给出了动态张拉整体结构在任意驱动策略下的状态和约束的数学描述,建立了动态张拉整体运动优化控制的通用理论模型。采用增量动力松弛法实现动态张拉整体的
既有研究表明,采用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Fibre Reinforced Polymer,简称FRP)和纤维织物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Fabric Reinforced Cementitious Matrix,简称FRCM)代替钢板外贴抗弯加固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简称RC)梁可以有效提高RC梁的结构性能。但与此同时,复合材料的中部剥离(Intermediate Cr
藏医药是我国民族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3800多年历史。多年来,各地藏医院和藏药企业为当地群众的身心健康、就业创业、精准扶贫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持。但藏医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基础研究薄弱,应用研究成果乏力等一系列问题。究其原因是现行培养模式下,院校教育培养的藏医药毕业生与藏医院、藏药企业等用人单位的需求不完全匹配。因此,此文从藏药制剂分析实验课入手,以红景天片的制备和质量分析综合性实验为
近年来,供水管网引发的嗅味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已成为我国饮用水品质保障中一项亟需解决的科学问题。卤代苯甲醚(HA)是饮用水中一种新兴的土霉味致嗅物,主要由供水管道中微生物的甲基化作用生成。然而,其在管网中生成的深入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因此,本课题研究了管网内微生物生成HA的规律和机理,拟为今后HA控制技术的建立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本研究利用中试管网和模拟反应器(AR),探究不同因素对管网内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