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叙事学理论发源于西方,在结构主义的背景下同时受到俄国形式主义的影响而产生,并以形式主义批判而闻名。《左传》包含着丰富的叙事文学材料,是一部杰出的叙事文学著作。犹太著名汉学家浦安迪(1945——)教授曾认为:“中国叙事文学可以追溯到《尚书》,至少可以说大盛于《左传》”。(浦安迪11)国内外有许多学者均从叙事学角度对《左传》进行了探讨。伯顿·华兹生是美籍著名汉学家,多年来对中国文学作品多有翻译与研究。他的《左传》译本只包含了原文篇章的大约三分之一,译者在叙事时间和意义方面进行了调整,并采取翻译策略使提高了整个译本的可理解性,旨在让目标读者了解中国典籍,熟悉中国文化。译本于1989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在美国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对《左传》英译本的研究将会促进中国典籍的英译,并会影响到典籍英译的策略定位,进而对文化交流起到进一步的推动作用。本文从叙事学角度出发,对华兹生的《左传》译本与原文进行对比分析,通过研究试图呈现出其在叙事方面区别于原文的特征,并对形成这种特征的原因进行综合分析,说明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合理性,以期为未来中国典籍的翻译提供参考,为今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选取翻译策略提供借鉴意义。